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25

国产品牌比亚迪成为8月最大赢家,在7月销量强势走高的基础上,以60508台月销成绩问鼎8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其中王朝车系的旗舰轿车—本站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本站

  为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以下简称“农超对接”),前不久,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文,启动了“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武汉市多个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实地采访,试图探究“农超对接”的进展情况———

  “像卖鲜花一样卖蔬菜”……中百集团建成了常温配送中心、低温配送中心和蔬果配送中心三大物流体系,以此确保从中百超市走向百姓餐桌的每一种蔬菜,都像鲜花一样新鲜

  3月11日凌晨,四周一片寂静,中百集团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丹水池的蔬果配送中心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当大多数市民还沉浸在美梦中时,首辆满载经过多次检测和复查的蔬果类产品的配送车快速驶往中百仓储后湖店。

  20分钟后,配送车到达中百仓储后湖店,准备充分的超市收货组开始验收。蔬菜设有专门的货物通道,质检员对送来的蔬菜抽样检测,用专用仪器查看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并将被检蔬菜的名称、产地、pH值等信息,一一抄写在门口的公示牌上————不合格的一概拒之门外。

  对通过“安检”的蔬菜,超市按种类、品质、产地、色泽等进行分类,并用自制的冰碴覆盖,使蔬菜保持充足的水分,再将蔬菜推到温度保持在0—4摄氏度的恒温库保存————最后一道程序宣告结束。

  萝卜、茄子、青椒、西红柿……各种新鲜蔬菜摆满柜台。很快,各菜摊前聚满了顾客,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该店项目负责人王玲介绍,司门口店日常有170多种单品蔬菜供应,一般当天就能卖完。叶菜从不过夜,所以每天下午4点后会有打折,仍卖不完的就直接下柜,按“报损”处理。能够长期保存的莲藕、萝卜、山药之类,可多放两天,但最长也不能超过3天。

  “原来这里买菜非常不方便,要是天气好还有小贩挑着担子卖菜,碰上阴雨天,想吃蔬菜,难!”手提菜篮、刚走出超市大门的杨元媛大姐和记者攀谈起来。

  今年1月,中百仓储第86家店———武昌司门口店正式开门迎客。杨大姐说,这里原是个废弃的小公园,配套功能不完善,长期以来,没有大型超市进驻,“现在有了中百仓储,方便多了。”

  “这说明生鲜早市大有市场。”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门店的早市在早上7点到7点半开门,像对鲜花那样对待生鲜蔬菜。”

  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中百集团对农产品采购进行专业化管理。2006年,他们专门成立了武汉中百农产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与一批生产稳定、种植管理水平高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进入中百集团的配送体系。

  每天,接到中百624家门店的请货单后,中百农产品经营公司便派出生鲜采购员,前往武汉各个城区的农产品基地采购。

  “下午5点左右,公司的配送车到达收购点。”已在中百农产品经营公司做了5年的生鲜采购员唐超说,“采购时,我们提前一天通知合作基地,需要什么、多大量,甚至指定要哪家————虽然要求严格,但却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好办法。”

  如今,中百各大门店的鲜菜,一般4个小时就能从地头摆到货架上,有时,如果哪个门店缺货了,半个小时就可以补齐————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保证“把蔬菜当做鲜花卖”变成一句大实话。

  2004年,武汉中百仓储在全国首次提出农产品进超市“零门槛”,免去业内通行的进场费等一切费用,“农超对接”有了突破性进展。很快,全国各大超市纷纷效仿,农产品进超市不再是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2009年春节前夕,中百仓储友谊路店内买年货的人群熙熙攘攘,赠送菜谱的“三菇(白灵菇、杏孢菇和茶树菇)拜年”特色年货前,更是被顾客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可就在不久前,种植这三种蘑菇的黄陂祁家湾农民还在为销路发愁。因为扩种1000个大棚,“三菇”销售成了大难题。

  眼看头茬菇就要烂在温棚里,祁家湾专门负责蘑菇销售的方慧中情急之下,试着给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打了个电线日,程军带着公司的采购员赶往祁家湾了解具体情况。

  长期以来,一个商品要进入超市,“进场费”少则几千元、多则数十万元。对于附加值不高的农产品来说,这笔费用简直是天价,很多盼望推广农产品的农民望“超市”而却步。

  2004年7月,中百仓储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产品进超市“零门槛”,免收进场费————首批来自湖北恩施的26种特色农产品进入了中百仓储。

  作为全国县区中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蔡甸莲藕种植面积达15万亩,莲藕是该区40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目前,蔡甸有135个莲藕专业村,共3万户藕农,77个莲藕品种年产量达20万吨,年产值3.6亿元,其中40%走进了超市。

  目前,湖北多地特产,如利川莼菜、宣恩火腿等20余个品种在中百仓储各大卖场均表现不俗,以鹤峰野竹笋为例,仅一个单品全年销售额就达100余万元。眼下,农产品的销售额在中百仓储的总销售额中占据三成。

  2006年,中百仓储又推出农产品加工品进超市“零门槛”。程军称,此举旨在打造一个“农场对市场,共同奔小康”的城乡经济对接共赢模式。

  汉川农民朱小平说,中百仓储大白菜收购价每500克比别人高5分钱。别小看这5分钱,一个月下来,一位农户的收入就多好几百元。

  “零门槛”的含义远不止这些,除告诉农民市场信息外,中百仓储还引导他们注册商标,改进工艺。眼下,来自武汉城市圈的农产品,占中百仓储生鲜产品总量的80%,仙桃“九珠”皮盐蛋等,很受顾客欢迎。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对中百的“零门槛”政策感触颇深,他们从数年前骑车送蛋到现在飞机运蛋,“神丹”年销售蛋品达4亿元,并远销韩国、日本。如今,在中百采购网络的推动下,湖北已有40多种农副产品走向规模生产。

  9年前,武汉中百提出“源头采购”,集团负责人亲自带队到田间地头收菜,搜罗风味小吃。由此,“菜采田头,瓜采地头,果采山头”成为中百铁打不动的采购标准

  武汉中百自去年以来共销售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产品达千万元以上,采购数量达7000余吨,采购范围和品种遍及武汉市内主要标准化示范区,推进了大面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早在2000年,程军就曾动员湖北一些地市级政府向中百推荐农产大户。随后,他把这些农产大户请到武汉逛超市,对中百仓储的人气、管理、销售、收货进行了解,然后洽谈合作,使农户和超市直接对接————这是中百“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一种新的农产品采购模式。”程军说,“以前,我们直接下地头采购,看农户有什么,哪些东西可以卖。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根据市场需求,什么卖得火,我们就让农户种什么。”

  在中百改变农产品采购模式的过程中,武汉兰氏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桂娥异军突起,成为“公司+基地”模式的受益者。

  1999年,兰桂娥创办将军路兰氏蔬菜配送中心,为中百仓储配送新鲜蔬菜。该中心从最初每天配送100公斤,发展到现在日均配送7.5万公斤。2006年,新成立的武汉兰氏蔬菜有限公司采由于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一跃成为武汉市蔬菜种植、配送及“菜篮子”工程的龙头企业。

  2006年初,中百在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投资580余万元,兴建了武汉市规格最高、设备最先进、辐射带动面积最大的标准化快生菜生产基地,由具有丰富快生菜生产经验的菜农根据企业标准种植。

  该基地首先与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合作,共同研究超市生鲜市场,制定了基地快生菜生产、采收、流通上市等各个环节的企业标准。

  基地还统一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灌溉、技术指导以及农用机械,在基地工作的农民,每月以“联产计酬+提成”的方式获得报酬。

  在中百的柏泉快生菜基地,记者看到,正在采摘的农户都用绿色标记带将蔬菜成扎。柏泉基地使用了多项高新技术,使产品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

  如今,中百的柏泉蔬菜基地有占地220亩的核心区,辐射带动区面积达1500亩,基地年产快生菜410万公斤,创造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武汉中百集团积极开创新业态,把超市开到了农村乡镇。从最初广受好评的“农改超”到如今吸引大众的“农+超”,中百用模式升级开创了新的发展领域

  “这里原本是个集贸市场。2002年,中百把它改造成一家集超市的优雅、庙会的丰富、集贸市场的‘便宜与便利’于一体的庙会超市。”店长杨颂军说,“这里是‘农改超’的范本。”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超市环境可与中百仓储大超市媲美,但经营者和集贸市场一样,各卖各的,见不到超市里常见的收银台。更让人意外的是,市场里的菜品价格,甚至比集贸市场还便宜。

  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给这家店取名“农+超”,称其为“农改超”的升级版。为开这家店,他们将路边摆摊的菜贩子请进店,并为其配备了排水系统、灯光设施。

  “以往的农改超,是我们直接经营,现在这种模式,我们只负责管理,商贩们自己经营。”沙湖店店长吴波称,因为条件优惠,他们对进场经营的小贩要求也不低,不仅要求证照齐全,不做“秤上文章”,并且每天将蔬菜检验报告公布于众。

  正和菜贩讨价还价的夏先生,是附近小区的居民,自从中百仓储沙湖店开张后,他就没去过农贸市场,“这里环境多好,地上没有烂菜叶子,要买生活用品,上楼就有。”

  据介绍,今年,中百还将继续加大此类“农+超”模式的发展速度。眼下,已有几家同样的菜市场正在筹备之中。

  源头采购和“零门槛”打破行规,不但让农民增收了,也成就了中百的竞争力。目前,中百已拥有80多家农村店,农村店的年销售额连续5年实现增长35%。

  2008年,武汉开展农超对接活动50余次,签约项目200多个,全年本地农产品的超市销售额达到10亿元,带动20万户农民致富。武汉市越来越多的远城区,通过“农超对接”得实惠,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武汉市汉阳区永丰乡无数个小洋楼群里,隐藏着武汉近郊最大的蔬菜基地————什湖蔬菜基地。3月10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这里采访。

  1988年,为保证武汉市民的“菜篮子”,来自6省40多个县市的农户来到了永丰乡什湖,在这片1600多亩的芦苇地里“开荒”。

  戴着高度近的刘学清,是什湖蔬菜基地的蔬菜种植户。如果他手里不是抓着一把芹菜,恐怕没人想到他是个种菜的。

  原籍湖北仙桃的刘学清对记者说,尽管有技术,菜品质量也高,但由于种植品种和销路存在问题,什湖363户农民一直没有线年,中百集团的快生菜订单下到了什湖蔬菜基地。“因为种的菜都能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很多人还买了小车。”

  据介绍,目前什湖蔬菜基地80%的地种的是芹菜,年产量约400万公斤。2008年,该基地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

  “去年,我们家纯收入6万多元,今年估计能达到7万元。年底,我们全家准备去丽江旅游。”刘学清脸上露出微笑。

  从去年11月开始,刘斌的“江城菜心”在武汉103家超市卖火了,3个月,卖出200多万斤。新洲种油菜的农民挣了100万元。

  “平均一亩油菜多挣300元,我直接在地头把菜心装车送超市,”刘斌乐呵呵地说,“光中百仓储每天就收2万斤,菜农不愁卖、不忧运,只管拿钱。”

  双柳街是武汉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目前,该街道每年70%的农业收入来自蔬菜,他们年产的65万吨蔬菜有80%进入武汉各大超市。

  与新洲的蔬菜一样,黄陂芦笋也通过“农超对接”成长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所在区农民致富。

  15年前,黄陂区引种、试种白芦笋,但由于多种原因,只是零散种植。2003年,加工企业新辰公司落户黄陂后,先后建立3万亩标准化基地,与武汉多家超市对接。

  2007年,黄陂芦笋实现总产值8000多万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兴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芦笋基地。

  9年前,武汉中百在超市界首吃“螃蟹”,提出“源头采购”。随后,武汉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武商量贩、中商平价、、沃尔玛……纷纷由传统的“坐商”向“直采”转变,在郊区建立农产品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2000年至今,武汉农超对接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培育、发展和创品牌四个阶段。2003年来,政府部门组织开展各种对接活动400余次,200余家涉农企业、100余个农业品牌产品进入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达到100余亿元的超市销售额,直接、间接带动30万户农民致富。这些现象与数字的背后,隐藏着武汉“农超对接”发展路径的悄然变轨。

  目前,武汉超市正经历第三次变革。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超市挑战传统零售业,采用开放式货架,顾客自选的经营模式;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超市开始引进和经营生鲜农产品;第三次变革就是现在的“农超对接”。

  对武汉城镇居民来说,“农超对接”既解决了吃菜难、吃菜贵、不新鲜的难题,又解决了菜农难以预测销售市场的后顾之忧,也节约了商家成本,多方受益。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和超市对接,双方达成供购合同,农户在自家门口做起了买卖,免去了后顾之忧。一纸契约,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销售时间,为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是超市降低成本。超市打破旧“行规”,实现农产品“零门槛”上柜,“无缝对接”城乡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商给超市最好的商品、最合理的价位、最有力的促销支持,超市降低了成本,带动了“人气”。

  三是市民享受实惠。农民将菜采摘、包装后送往超市,减少了中间环节和采购费用,因此零售价低于普通集市。新洲双孢蘑菇和无公害蔬菜、蔡甸莲藕和西甜瓜、东西湖特色蔬菜、汉南甜玉米、江夏头、洪山菜薹、黄陂芦笋……品鲜价廉的农产品纷纷进入武汉各大型超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推进了大面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武汉各大超市各显神通,到远城区的田间地头直采农产品。从2008年起,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沃尔玛、、丽红等武汉多家超市,组成联合采购团,到武汉城市圈内的孝感、黄石、咸宁等城市举办农超对接会,使更多的名优农产品进入武汉。

  为更大规模地开展农商对接、产销对接,新洲蘑菇节、蔡甸莲藕节、汉南玉米节、洪山菜薹节、黄陂芦笋节、江夏螃蟹节……“一区一节”让国内、国际知名超市纷纷前来“淘宝”。

  从2004年开始,武汉市政府更是每年拿出数百万元,举办农业博览会,武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冲出湖北,走向全国。

  2008年,通过鄂沪农超对接洽谈会,“武昌鱼”系列、“精武鸭脖”、“洪湖莲子”等武汉城市圈农产品“试水”上海市场,83项近300种农产品跨省对接展销,进入上海百联集团旗下;“蜂之巢”等20多个品牌的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企业推介,远销日本、欧美。

  武汉市政府主动为农超对接项目融资,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地的展销展示活动,开拓农超对接平台,建立农超对接的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提供资金扶持。

  2008年,商务部开始力推农产品“农超对接”,前不久,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文,决定在湖北、河南等15个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这为武汉的“农超对接”提供了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政策支持。

  2008年8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鼓励武汉企业走出去投资创业,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市场竞争。武汉将积极推动中百、武商等商业公司到省内省外开展连锁经营,为武汉名优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站  新华社昆明4月22日电(记者王研、林碧锋)云南省腾冲市公安局22日通报,该局禁毒大队日前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破获一起特大贩卖毒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缴获和海洛因共计41.944公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