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9-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全面小康》指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中国的教育,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让人们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的目标内涵,其目标内涵取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从改革开放初期“小康”理想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再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基于这一重要论述,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小康”目标的“三个全面”,成为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准则,也成为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才能形成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靠的是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的支撑和推动,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五位一体”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更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人口都进入小康。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共享的小康,必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中西部边远农村地区,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补齐短板的最根本的路径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教育,注重发挥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以来,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不断加强,教育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平跃升至世界中上国家水平。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得到更可靠的保障。教育体系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在变为现实。

  二是教育发展促进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使无数人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连年攀升,2020年达到10.8年,其中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相当于已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

  三是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国民素质,也极大增强了人力资源总体质量,推动我国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2020年达到54.4%,在学总人数超过4000万,一批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走向社会。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是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助力决战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补齐短板最根本的路径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以来,我们党坚持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数千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高等教育、扶持就业创业、推广普通话等实现脱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乡村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带给我们更多挑战。全面小康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进。展望2035,展望世纪中叶,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是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将继续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