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2018年教育的热门关键词你又知晓多少呢?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25

  2018年已然逝去,2019年到来了!回顾过去这一年,你还记得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热点事件呢?

  是“课后三点半”难题的探索?还是关于“一块屏幕”反映出教育公平的争论?是对于“丧偶式育儿”的集体吐槽?还是“家长群乱象”中老师面临的种种压力?

  2018年4月4日,一部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引起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共鸣。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让女儿去最好的学校上一年级,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这对开服装店的夫妇先在富人区买学区房,却因他们未受过良好教育在面试时被拒,之后托关系找熟人,甚至搬到穷人区,来骗取贫困户的入校名额。

  5月,来自魔都上海某民办双语学校的“5岁牛娃简历”,也引发网络围观。家长声称孩子两岁能和美国游客用英语聊戏剧,5岁能看懂基础微积分,6岁已会编写代码……这些牛娃引发了很多家长的焦虑——究竟要抢跑成啥样,孩子才算没输在起跑线?

  有关“起跑线”的大讨论,其实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的综合体现。家长焦虑的目标如今太单一,他们将所有的关注都放在成绩和上好学校上,忽略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幸福的其他要素,比如,有好奇心、自我接纳,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等。

  家长的焦虑也会传递给孩子,令他感觉压抑,那么,以上这些正面的发展,就不会发生,这才是“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看待成绩与择校上,家长不妨格局开阔一点,眼光长远一点。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如今,小升初特长生的招生都已被异化为“升学捷径”。为应付特长生招生考试,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无兴趣,都把孩子送到培训班突击训练、考级、参加竞赛。

  长期机械化的练习,反而泯灭了孩子的兴趣,加重了孩子的身心负担,最后也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特长只是成为择校的手段,顺利升学后,孩子就把特长学习纷纷扔掉。

  而今,新政策的出现,恰恰可以敦促家长关注孩子本身的志趣所在,消除特长学习功利化的一面,让真正发自肺腑的爱好。

  到2018年,很多城市的小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达到20小时以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督,更容易玩网络游戏和手机成瘾。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原则上孩子们必须完成纸质作业。

  政策落地后,北京海淀区、西城区的多所中小学都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但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仍然需要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帮助完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对网络世界形成依赖?除了平台的无孔不入外,也与如今的家长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相关。

  未成年的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多心理需求,如被倾听、被鼓励等。如果孩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这些心理满足,便会依赖网络世界中点赞与转发,误认为那样自己才成为耀眼的网红,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本来,建立家长微信群,是为了方便家长和老师充分交流互动。但如今,家长群却成了家长们给老师“拍马屁”、在群里拉帮结派的阵地。

  为了整治家长微信群乱象,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山东潍坊市就规定:老师不得在微信群中布置课后作业,不得公布成绩排名,不得就个别学生问题进行讨论。

  对家长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要向老师咨询,宜避开老师的休息时间;不得进行“拍马屁”式回复;不得在微信群中发布广告、拉票、求点赞等信息。

  部分家长在与老师联络的微信群中,使劲儿给老师“拍马屁”。老师也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家长的私欲,很多正直的教师,对家长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行为也是发自内心厌烦的,她会避免与这类家长私交过密,伤害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会警惕被家长过分的需求所挟持。

  2018年,妈妈陪孩子写作业,被气到脑梗而进医院的新闻频繁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家庭教育的分工引发深思。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现象,让人们追问:既然辅导作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那么,爸爸们究竟去哪儿了?

  为了促进夫妻一同承担孩子的教养责任,这一年,江苏教育厅甚至出台《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会第六次会议审议,要求父母一同承担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避免丧偶式育儿。《草案》还提出,拟将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设为全省家庭教育宣传周。

  男性理性、沉稳、善抓大方向的育儿原则,可以与女性细致、感性、贴近感十足的教育形成互补,因此,如果当爸爸的介入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比妈妈们更有效。

  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有效分摊,还可以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避免妈妈因为过分心累,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控制不住地咆哮、怒吼,血压与肺活量双飙升。这也是优化家庭教育气氛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频频爆出中小学校园的欺凌事件,包括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损害其他同学的财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侮辱其他同学的人格言论等等。

  现在,治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终于有法可依了。2018年,天津市教委、贵州省教育厅、广东教育厅分别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的方案,明确了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欺凌,并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主体和流程做了详细说明。规定学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校园视频将接入公安监控……

  学校对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给予留学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治理欺凌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介入,而不是依靠家长与被欺凌孩子的个别力量。有法可依,是走出打击欺凌现象的第一步。孩子在学校遭遇欺凌,个性会变得退缩、内向、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上学恐惧症”。

  学校对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可以依法给予惩戒,这对欺凌者也是震慑,对被欺凌者,是重要的支持与安抚。家长学习相关政策,可以对这方面的法规了若指掌,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予以支持。

  在大部分小学,孩子15:30就放学了,而父母都是双职工,下午三四点钟很难接孩子放学,不少地方政府看到了家长的困难,在逐渐推行弹性离校制度。南京市和成都市已经全面试点校内托管、延迟放学,最晚的放学时间在下午6点。

  政府出台的弹性离校制度,不仅是为家长提供了下午多安心工作2-3小时的便利,更是为校级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施展空间,为孩子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所在。

  课后的校内看管,不仅是为了填满孩子放学后的时间,更是找到一种充实、活跃的教育方案,来提升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素质。它增加了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方便老师寻找到引导、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一政策也让课后看管时间,从学习效率很低的“鸡肋时间”,转变成孩子们增长才干与自豪感的时间。

  为了规范校外培训,各地纷纷出台对补课的“限行令”。2018年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就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中小学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参与校外培训机构教学;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补课费……

  种种迹象说明,现在的校外补课,增添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事倍功半没有收到好效果,令教育主管部门也看不下去了。出台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表达了期望将孩子校内学习与校外补习之间的关系,将学习“主食”与“零食”之间关系理清楚的决心。

  学校学习不抓紧,专门依赖课外培训,这就像正常三餐不吃,长期依赖宵夜和零食,一方面使孩子的思维一直处在满负荷运作的状态,没有放松与休息的时间,影响他对学校主课的消化与吸收,另一方面也大量积压孩子的睡眠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是,“宵夜和零食”说到底都是速成的“精加工食物”,“吃多了”也令孩子主动觅食、加工、消化、吸收的能力都下降。

  在今年,还有一个词几乎引发了所有家长的恐慌,那就是AI。“AI时代来了,47%的工作即将消失……”“AI时代了,我们如何培养孩子?”马云更是在一次数据峰会上讲:“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种种焦虑不仅催生了朋友圈满屏的“AI时代来了”的恐慌,更催生了少儿STEAM课程及创客教育的风起云涌。

  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创新课程体系。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估计大家都会恐慌AI技术会不会就此取代人类。实际上,发展AI技术并不是要复制人的智能,而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智能系统,这种系统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变得更加智慧。这种方式是什么呢,马云同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创造力!

  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在家里我们能做的也有很多,比如永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时刻记得带着孩子去总结、复盘,等等。真正的教育永远在生活当中。

  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提及: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成都七中同步上课,16年有88人考上北大清华,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文章引发了人们对“技术改变教育与命运”的思考。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但绝不能夸大在线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88人考上北大清华是16年来的成绩,究竟有多少与推进在线教育有关?

  在线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服务于贫困地区的升学教育,这无法带来农村教育的根本改变,也最多只能让少数学生受惠,而是怎样能给所有乡村孩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从现实看,在线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投入和建设,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才是关键。这是我国在发展乡村教育时,必须清醒认识的现实。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

  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其中明确提出,明年起,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根据达标情况,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问责的依据。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从2008年到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走过10年。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5月6日起在天津、北京、广东、甘肃等23个省市地区陆续展开。

  本届大赛以“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主题。往年相比,本届大赛赛区布局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很多西部省份。大赛共设置76项比赛,另外设置行业特色赛8项,表演赛1项。

  10月,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18人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引发广泛关注。本科教育“严出”时代来临,学生再混日子要被淘汰。

  早在今年8月,为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确立了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做了系统全面的规定,自印发施行之日起,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

  2018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零收费”,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

  今年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2.0发展规划》。6月,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课程进入了高中课堂。

  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在教育部的文件题目中,少见地用了“紧急”二字,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集中组织开展专题教育,严格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切实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

  11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

  《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到2035年的中长期目标,针对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就优化布局与办园结构、拓宽途径扩大资源供给、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发展民办园、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组织领导等作了具体部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