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回顾2022:教育十大关键词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22

  在过去的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双减”扎实有效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等一系列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磅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校长智库特别对2022年一直在关注的教育改革发展热点进行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从民生板块迁移至高质量发展之后,并把教育和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论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要求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显然,这一定位与当下国家面临的宏观形势直接相关,对于教育为解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寄予厚望。我们务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国家战略需求角度深刻认知这一变化,这不仅仅是陶醉于教育地位的提高,更需要认识到是急迫任务。

  2022年,教育部继续把“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各地“双减”工作也进入落地监管的深水区。从政策颁布,至2022 年真正落地校园发展,“双减”依旧是教育部重点督导的工作。一年来,校内外同步推进落实,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阅读、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发展素质教育的氛围日渐浓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双减”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凝练了学生学习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回答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新课标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并于2022年9月起正式开始实施。

  1月1日,《家庭教育法》正式实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习惯养成与三观的培养上肩负重要责任,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虽然“促进法”往往比较软,但《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对于提高和促进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协同有着标志性意义。

  长期以来,一些家长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教育简单归责到学校,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在法规层面提醒了家长的重要责任,但很显然,提高家长的“家教认知水平与能力”,任重而道远。

  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有关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教授的团队调查了30多万的中国中小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处于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的“四无”的状态。疫情才出现三年,却已经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复的停课、隔离和开学,让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直线上升,自伤等失控行为的出现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而在疫情和孩子的双重影响下,家长们的负面能量也开始变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权利保障,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有两个冲突:要保障大家教育公共资源的分享权利,那么实现权利保障的处理方式是均衡化,即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给每一个学生。问题在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但不限于生理差异、心理差异、家庭差异等,使得同样的公共资源配置,它并不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特殊的成长需求。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要求社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2022年,深度学习依然是被教育领域关注且热烈讨论的重点问题。教育的改革意味着课堂的改革,而深度学习是教学质量提升,实现课堂改革,迁移创新思维的根本路径。要进行深度学习的实践,直抵学校未来发展,就必须对其概念、特征、分类、模式、发展阶段以及“中国本土化”发展具有动态把握和深层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深度学习真正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帮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真正“尊重个性”“教学相长”的重要尝试。因此,“深度学习”进行“中国教育本土化”发展,也将是未来教育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习总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学校的进步首先是教师的进步,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面对基础教育竞争更激烈、社会各界的期望更高、学校发展的任务更重的新形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保证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也是我们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是学校先进办学理念的倡导者、学校卓越发展的规划师、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同时,也是服务师生的贴心人、教育事业的示范引领者。他(她)砥砺奋进,带领全校教师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树人任务;他(她)关心前沿,学习创新,掌握教育规律并因校制宜,为学校全体师生培育最适性的成长环境,带领师生共同发展。

  教研是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教育科研的有机成分。“教然后知困”,好的教研不囿于传统学术路数,跳出机械思维,聚焦在课堂,着眼于教学,着力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种种问题;是教师夯实教学能力、转变教育思维的精准抓手。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具体形式出发,大胆改革,促进新型课堂的构建。

  但不置可否,学校教研依然存在重视不足,教研形式因循守旧,“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的问题。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创新不断,也才能永葆教育之花不会凋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