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学霸可能最不适应未来社会”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16

  投身教育20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也表示,20多年前毕业的学生工作到今天所使用的知识,从学校里学来的不过占

  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也曾担任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他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主推手和引领者。他说培养年轻人,主要有三个期望。

  素养和价值观都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来获取,所以学校的重点不再是教,而是怎样帮助学生去学。老师跟校长的功能不再只是教,而是如何提供关爱,提高学生自信,同时教学生怎样去命题、找资料、思辨、演示。所以考试的方向也必须改变,需要在考核里鼓励横向的创新思维、把各个不同学科综合起来的能力、应用的能力和集体的学习。

  徐扬生说教育学生,主要是要点亮火种,而不是灌满瓶子。因为灌输的东西95%是要忘记的。重要的是忘记这些知识以后,还可以怀抱一颗好奇心去探索新鲜事物。

  徐扬生从80年代就开始研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他深知人相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并不在记忆,不在逻辑,也不在判断;而是在于直觉、感性、想像和创造。这些看似柔软的特质反而是人类竞争力的核心。

  作为大学校长,徐扬生自觉他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希望学生未来到哪里都可以找到一个东西去热爱它。死盯着做,坚持着做,人生目标就是这样实现的。

  中国人讲究“赢在起跑线上”,但人生并不是一场“短跑赛”,而是“马拉松”。这种情况下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徐扬生总结说人面对短期目标时是很积极进取有规划的,但对于长期规划往往是保守的,总以为自己做不了那么多,其实只要死盯着做、坚持着做,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的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作业考试和补习磨灭了学习的热情,也挤压了创新的空间。激烈的竞争之下,奋斗路上大家总是和时间赛跑,常常忘了偶尔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

  前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对此也有一番心得,他念念不忘自己青年时代曾得到的建议,“忙碌的人通常会花太多时间,在时间紧迫但并非战略上重要的事情上。但这些事情长远来讲并不重要,你需要做的是保留时间给更重要的问题。”

  徐扬生也深以为是,他说一个人的人生一定要有留白,有空余时间想问题。不想问题的人就会变成机器。

  他最强调的培养环境是要让学生开眼界,要让学生独立地接触一些地方,见得多,看得高,内心就会勇敢。

  2017年9月 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教育未来指数,评估了代表全球88%GDP和77%人口的35个经济体如何培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社会所需能力的整体表现,新西兰 加拿大和芬兰分列前三,而中国则排名第31名。科技日新月异,但教育领域的改革却极度缓慢。

  梁锦松经常用4个字母VUCA来代表他对未来社会的一个形容: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即“动荡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前景。中国人的应试教育不一定能够帮助年轻人应对这样一个未来。

  徐扬生说其实不仅是内地,全世界的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教育,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要学某个专业,那个专业为什么要学那几门课,为什么不学别的东西。徐扬生调查过大学课程表,包括很名牌的大学,一个专业53门课, 有46门课都是30年前的课程,这肯定不改革不行。

  和中国一样拥有重视教育传统的以色列,以创新著称。辛格是全球畅销七百多万本的《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的作者。他认为传统教育并不教授工作生活中需要的战略思维、决策力、情商、好奇心、牺牲精神、勇气等等,所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因为学校里学到的和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存在错配。

  辛格相信,教育的改革将由传统体系的外部开始倒逼。比如在中国,他发现在中国很多教育企业开始为现存的教育系统提供补充服务,还有一些提供传统教育系统里没有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受欢迎。

  全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坦言,现在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是费用越来越昂贵。人们在问政府有什么计划可以让大家承受得起学费,但问错了问题,问题应改为,如何能让高等教育更易负担得起,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克里斯坦森认为在线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美国的在线学院没有一个是老牌的大学,都是新企业,吸引着另一类人群。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是35岁,还在打工,有三个孩子,想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斯坦福汉尼斯也认为,在工作五六年后完全停止工作回到学校上学是可行性很低的一件事,但在线教育就能低成本地帮助人们完成自我学习和增值。

  科技让在线教育得以兴起,不仅让看似遥不可及的高校和名师变得触手可及,也成为了普及终身学习和提供个性化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校长克拉夫特认为,除了在线教育,还可以把虚拟现实等科技带入教育。科技可以帮助老师的教学,而非取代老师,也可以重新搭建一种在家学习,在校讨论的平衡。

  学科体系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机制的逐渐完善而区分细化,但时至今日,又因为单学科学习研究的局限太大而被提倡整合。

  徐扬生就强调要文理融合,因为很多科学的突破来自各学科的交集点,而情商、管理能力等也能帮助学生们未来的道路走得更远。

  梁锦松认为,教育不光是在学校里面的事情,希望推广到工商界、专业界、民间团队、传媒等都参与进来,这样才是最有效的。

  面对这个未知和急速变化的一个未来世界,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必须大刀阔斧地去改革。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都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未来的学校教育里,好奇探索、阅读思考和自律学习这些能力将不可或缺。而考核学生的关键词或许会演变成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品格、价值观等等,因为这些才是人类永远都无法被机器人所取代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