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荟萃】丁钢:共享教育: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理念转化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2

  文章来源 第八届“教育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7年年会——巅峰之路: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作者简介丁钢,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非常感谢邀请到美丽的广州大学来参加这个著名教育论坛,谨借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下共享教育的一些想法。

  讲到共享教育,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理念。这个话题先要从共享经济说起。前段时间在微信上有个在日本传播得非常广的消息。由于当时朝鲜形势非常紧张,日本人照理最关心是会不会发生新的朝鲜战争,但是关于这个线多贴,而另一个消息报道却跟了1万多帖,是说什么消息呢?就是讲中国的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我们有了手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带了。现在在日本也可以用支付宝了,有的地方微信支付也可以用,腾讯也开始走向美国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一个手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无论你要买小吃,还是你要网购,你要干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手机支付。这个消息报道后,日本的网民就在大量跟帖,从来日本人就认为他们在科技上是世界领先的,突然感觉到自己变弱了,就感觉到是不是他们落后了,这对他们的震动非常大,很有趣。日本2017年2月AIP Corporation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关于亚洲共享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共享经济并不是在所有亚洲国家都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比如说日本自己的调查结果,近40%的日本网民没有听说过共享汽车服务,超过50%的日本受访者表示从没听说过众筹,不了解共享工作空间的日本人占到84%,81%的日本人不知道假日公寓或者家庭共享,等等。比如像Airbnb,出国旅行我们大家都知道找共享公寓又好、又便宜、又舒适,还可以做中国餐食,很多中国人不习惯吃西式餐食。然而我们所认为的一个科技非常发达的国家却对共享经济不太了解。

  我们知道共享经济并不是中国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最早的是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来的。其实经济上很多的发展和应用跟人文研究有关,并不是科学一定会走在人文前面,人文对于世界对人类社会的谋划依然显得非常重要。我想我这个话也比较切合今天的主题。共享经济虽然不是在中国提出的,但是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走红世界,成为中国的新经济。从世界各国的报道来看大家都在惊呼,感觉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这个其实我们也能体会,90年代初我们还没有电子邮件,我从国外回来以后,突然感觉到怎么没有电子邮件了,完全不适应。但是中国才用了多少年,发展非常迅猛。这样一种共享经济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这个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是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的。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性。比如,共享单车如摩拜单车非常有意思,开始是想解决最后一公里,但是现在能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了预期和想像。以前我们大家都有丢失自行车的经历,而且不仅一辆,在大学里不断丢失,现在大学里谁去买单车?可以有共享单车,它解决了一个超出经济范畴的社会现象。当时想了很多办法,找各种各样的锁,加拿大也有这样的现象,加拿大干脆把前轮拆下,扛着前轮到教室上课,你偷后轮也没用。现在想拿的人和买车的人都没有了需求。这样一个发展完全超乎我们的想像,包括共享汽车(Uber、滴滴等)、共享停车(Parkme,无感支付停车库等)、共享空间(Airbnb、优客工场等)、以及共享充电宝、共享养老院等等,现有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甚至也影响到了教育,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共享教育资源,相信共享教育会形成规模,尽管教育有点跟不上趟。

  关键是我们怎么样能够让教育跟上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呢?这就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概念,并对共享教育有所理解,需要有所解读。

  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通常指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到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然而,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其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大家在讲的时候,两个概念之间似乎是一回事,其实这里面根本在于主体的变化:终身教育的实施是以社会、政府作为主体,而终生学习的实施是以个体作为主体。

  正式学习通常指有意识、有目的和影响人的活动。这是在学科和行业规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包括课堂、学校等物理场所,现在也包括网络和虚拟空间。非正式学习才是我们真正要正视和重视的学习,以往我们会把学校教育看得极其重要,但学校教育也就是占用我们人生当中20%的时间,我们人生的80%时间是处在非正式的学习状态当中。也就是说非正式的学习状态下不一定有意识、有目的、影响人的活动才是教育,非正式学习场所包括家庭、科技馆、博物馆、实地和工作场所等,当然也包括网络与虚拟等在线的学习环境。经常有人会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过多少本书来评判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知识碎片化的批评也时有所见。但是,在知识来源与呈现方式如此多元的信息时代,难道只能以一年读过多少本书来证明我们的素养高低和人生价值?为什么零散而碎片化的学习就不能丰富我们工作或生活的经验和成长?

  其次是系统知识和非系统知识。系统知识是指学科性的知识和行业规范性的知识,其在体制中发生。行业的证书各式各样,甚至有的世界通行,有着行业的规范,专门技能的获得有一套专门系统的知识需要掌握。而非系统知识是非学科性和行业规范性的经验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也就是说在我们不经意当中都在发生,而这些往往被我们忽略。这个忽略意味着什么?我们忽略了人的大半个人生,忽略了绝大部分的生活经验。

  再次是系统能力与非系统能力。系统能力是基于学科与行业规范的知识学习而形成的能力,而非系统能力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学习而形成的能力。我们对这一点通常不太承认,现在所有的规范都是按照学校课程来规范,比如我们搞学分银行,学分银行是以国民教育体系来规范,要把所有的学习都转成学分。可是如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我干嘛要把它转成学分?又不想成为画家。现在老年人在老年学如果学了国画,一期二期他就是交钱而不愿意退出,因为他是需要社交活动,更重要的是充实生活经验。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开车,我们不需要知道怎么制造汽车,我们也不需要知道怎么修理汽车,我们开车的唯一知识来源于什么?交通规则、交通法律。但是学习了交通法律,我们大路小路的训练过了以后,我们就真的学会开车了吗?其实我们还要回到实践当中,而开车的水平高低各种情况都不同,我们靠什么?我们靠实践当中不断的经验的习得,而这些非系统的知识是零碎的、碎片化的,由此产生的能力也是非系统的,但是这些在日常生活经验当中习得的非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并不断地丰富着我们自己和改变我们自己。

  有人对共享经济一词进行释义: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和强化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而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同样可以对共享教育加以释义: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在克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所有习得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这点恰恰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向契合。

  面向现实,我们说共享教育是知识规范的慕课(MOOCs)与从经验中学习的创客(Makers,特质是创新、实践与分享)的结合。慕课其实与以前的远程函授教育都是五十跟百步的关系。有的人说我微课了,比如我们以前远程教育的网络课如50分钟点一点,点多少下你就修了多少课时,其实很多人根本都不看,就掐着闹钟,到了50分钟就点一下。你看现在我们变得生动了,我们把它变成10分钟,变成5个10分钟,变得非常有趣,你愿意学吗?但是没有想过,如果一门课有10个单元,有10个50分钟,一个50分钟变成了5个10分钟,你还感觉有趣,但是它变成50个10分钟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麻烦。其实慕课并没有解决教育当中的最根本一个问题,就是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因为慕课依然是针对所有的人群,而不是针对人的个性。慕课在基础教育当中、在边远地区当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解决不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就学校教育而言,依然在于改革教学方式。现在所谓创客的提出,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像创客那样做微观实验室,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它的理念的这种创新、实践和分享,也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经验。当经验和规范知识结合的时候,我们在行动当中去分享,去提升自己。还有一点,共享教育也是知识的学分衔接与实践知识习得的结合。为什么这样说?也就是说学分银行并不能去规范我们的终生学习,规范不了,我们实践当中的经验习得并不能用正式知识的学分规范去规范。

  面向未来,我们说共享教育是非正式学习,以及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共享教育赋予个体经验和实践知识的习得在学习型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在面向未来的时候特别需要关注的。

  回到我们的标题,之所以称为转化,因为这个不是转换,转换具有替代的涵义,而转化不是替代而是迭代。也就是说,以学习个体的要求不断改进以逐渐逼近不同差异个体的学习需求。这个是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在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教育理念转化中,基于信息时代的共享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极富中国实践内涵的教育观念,就是共享教育。

  中国人在今天该提出自己的教育想法,我们跟着跑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在今天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要跟上它,教育应该努力地去思考,而这些是我努力思考的一个小小结果。

  现场嘉宾: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和分享。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丁钢老师,您现在有没有一些策略,可以把我们共享的优质教育进行推广,特别是在我们薄弱的农村学校,以前有一些措施,但是现时实施起来有一些困难和缺陷,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把我们共享教育的这样一个理念在教育薄弱环节向农村教育环节进行实施,不知道在这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一些指点,谢谢老师!

  丁钢:谢谢你的问题。刚才我讲共享教育,其实是想更多强调我们怎么样从终身教育到终生学习,强调个体为我们学习主体以及我们如何关注那些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当然共享教育依然会包括一些学校优质教育的迁移,比如说慕课,包括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依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这里依然要改变一个观念,难道我们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教育就不存在了吗?人的成长不仅仅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内。这一点对农村的孩子或城市的孩子是同样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如何在生活当中建立经验获得的路径,其实比在只知道学校里面学习系统知识更重要,对孩子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

  冯增俊:刚才我收到一个信息,刚好问一个问题,我感觉今天几位谈的都非常好,张院士今天能够过来与我们分享,所讲的“把数学变得更容易”,与丁钢老师讲的共享教育异曲同工、非常一致,也和我们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的主题非常契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丁钢老师,高考刚搞完,共享教育对高考能够有什么改变?

  丁钢:这个基本上不在一个同框里面。现在的高考我认为并不太成功,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经历,我们的改革是为了制度的改革,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须落实在每个学生是不同的,甚至还要落实到学生是有男有女的,我们说不但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性施教,我们在高考过程当中考虑了吗?其实我们没有考虑,我们只是考虑了一个尺度,所谓公平的方式,但是这个公平的方式也可能带来最大的不公平,要做到不以一考定终身,所以共享教育就更有需要了。

  现场嘉宾:我是来自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的。丁教授,刚才您说共享教育,说慕课没有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现在各个高校对慕课教育又很热,我觉得共享是公共的,单车是一样的,大家去骑好了,怎么样把这个共享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丁钢:慕课我不是一味反对,它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用。如可汉做的这件事美国也有人指责,说美国从来没有家教,你现在创造了一个美国的家教。可汗的回答是说我不是一个教育改革家,我只是做了一项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人就不得了了,中国的跟风实在太厉害了,甚至要求各高校都要这样做,大家就硬着做。其实我感觉到这样一种状态并不太好。我刚才说了,对于资源匮乏、师资匮乏的地方它依然是有用的,在我们无法真正去解决个性需求的时候,这样一种分享依然对他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能否因材施教,能否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慕课的改进并不抱太大希望,我觉得永远不可能取消面对面的教育。有人说慕课来了,教师职业将成为第一个失业的人,我不认为。为什么?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将是解决教育最终的问题,因为它才有可能针对每个人的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