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语教育中贯通国家意识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8-11

  国家意识作为国家与国民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是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要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构建中国特色外语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科学阐明“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实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关于“国家意识”的概念一直混融于“文化意识”,但“文化意识”意蕴的双向性和混融性,特别在认同上迥异于“国家意识”,给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意识理念造成了混乱。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外语教育必须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

  国家意识的概念通常一体两面,既表示国别所致的国家身份建构,也表示国民所属的国家认同信念,因此国家身份与国家认同对公民来说具有同构性,即表现为个人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和认同信念。在属性意义上,国家意识是现代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归属意识和安全需要,同时,国家意识也是一种社会话语实践,是个体情感的内在心理活动和集体信念的情境化过程。

  在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是通过话语实践不断内化和习得的国家信念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枫表示,教育话语是国家意识构建的重要媒介,其建构的话语实践行为、过程、效果、意义和态度,都影响着学生整体国家意识的养成。我国现代性中的国家意识,形式上与西方共享了个人、国家、民族和法律等共同观念,但其背后是迥异于西方的国家意识价值,是中国独特而又具有普遍现代性的秩序和心灵秩序。在外语教育中,国家意识就是通过跨语言、跨文化比较教育而形成的国家认同话语实践,是集体性的关于国家信念的同一性叙事。

  对于中国国家意识的具体内涵,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昀认为,中国国家意识不只是中国意识,而是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它超越了西方狭隘的“民族国家”概念,以中国伦理学中的“无我”“无私”“忘我”等理念为基础,包含着与自然及他人的和谐关系,其伦理理想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合作共赢。同时,国家意识属于价值教育,即要让国家意识与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融为一体,润物细无声地沉淀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

  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体现为利用外语的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在外语学科教学中,要融入更多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诠释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讲清楚中国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话语内容和语言表述。

  由此,在外语教育中建构中国国家意识,必须具备深沉的文化自信、开放的国际视野、批判的创新能力、博大的人文情怀,能够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贯通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从全人类共同繁荣的角度思考民族振兴,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地贡献于全人类发展。在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银泉看来,未来外语学科发展必须打破窠臼,努力发展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创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明书、解释学和方。要用中国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来阐释和描述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用中国话语来解释中国实践、全球治理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解读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解读西方文明和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和而不同。

  在外语教育中培养国家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文化视野中认识中国价值的特点、长处和意义,成为中国价值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李昀认为,这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做到“明德强能融合创新”。首先,明中外之德,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外国家意识及背后的伦理价值,启发他们思考怎样的善更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发展。其次,强再造之能,引导学生参与价值与实践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创新能力。再次,融现实之合,从人类文明遗产中寻找有利于未来人类发展的理念、价值和体系,把中国伦理价值活化、当代化和国际化。最后,创未来之新,把中国伦理与国际伦理现实相结合,创新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组织和交往模式,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李昀认为,在授业层面,要在比较文化视野中讲清楚中外国家意识及其伦理价值基础的异同;在解惑层面,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传道层面,要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伦理价值理念引航人类未来。

  杨枫认为,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意识培养应通过思政课程,涵盖全域、全员、全程,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将国家意识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同时,要将思辨性融入外语教育实践,根据历史和时代要求,批判地分析和认识西方文明。此外,在外语课程思政中还要利用外语承载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资源,秉承中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传统,来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体制等意识形态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关于打开学科边界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科交叉发展已成为态势,给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全新命题与挑战。王银泉表示,未来外语学科需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的丰富营养,更好增强学科发展潜力,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助推中外人文交流与知识传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