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公有制企业凝魂聚魄(4)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1-24

  部分非公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地位作用理解不够深入,仅停留在浅层阶段。有的企业学了一些时髦的名词,自己设计或者请人设计了一些标语、口号,粘贴在醒目之处就视为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搞了一些用来指导和约束员工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口号,没有把先进的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初步形成后便裹足不前,不重视经验总结和推陈出新,缺乏后续措施与后劲。有的企业基于“别人都在搞,所以我们也搞了”,请社会上的文化策划公司,设计出一整套抽象空洞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愿景、企业使命等“成果”,似乎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创建优美的企业物质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包装漂亮的“花瓶”,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从企业本身实际出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所处文化环境相契合,就缺乏个性,出现雷同,甚至水土不服。不少企业往往是设计一套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口号,如“团结”“求是”“拼搏”“奉献”“和谐”等。这些口号能否真实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否真正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连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都说不清楚。有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高达41%,“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20%,“进取”的使用率也达到了10%。这些笼统的、抽象的、千篇一律的用词,反映在企业精神及企业价值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非公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色。

  关于企业文化,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员工的行为习惯、价值理念、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与企业领导的主张同质化、统一化,建设思想上的“大一统”局面。一味地强调“造人”,强调员工的接受和服从,强调员工思想上的“大同”,看不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创造,最终造成员工逆反心理的产生。非公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企业主)与员工精神互动的产物,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企业在给员工提供物质福利的同时,更要提供精神福利,在让员工能挣钱的同时,还要参与企业文化的创造,体现个体尊严、实现个人价值。

  我国非公企业许多是由个人创办的,企业管理有家族式管理特点。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数的企业产权归企业主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在决策、人事安排和利润分配上有很强的家族性。企业主常常越俎代庖,形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管理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与此同时,企业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担任,难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企业决策往往采取家长制集权,追求的往往是眼前利益,缺乏从长考虑。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疏与信任程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家族企业文化的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没有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