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闽西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5-05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汉语“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自《易经》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们也一直众说不一。王铭铭认为,“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为“文化”作出的人类学定义是“一种包含在符号之中的历史遗传的意义模式,一套以符号形式表达的、传承下来的概念系统,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交流、巩固和发展他们关于生活的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但不是遗传的,而是积累的。”中国文化大师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他还说:“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综合东西方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何谓族群文化?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民族集合体或民族支系。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使用母语表达的归属感,价值观上对善恶的理解,还是身份认同上的主观选择,人们基于文化形成民族或族群的社会集群,并通过文字阅读和知识传播把‘民族’想象为的共同体。”因此,每一族群都有其特有的族群文化。族群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有三:血缘、语言、宗教。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族群语言往往是其族群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例如,我市的客家人与河洛人的祖地都是中原地区,血缘和宗教信仰相同,只因迁徙时间、路线和与闽地原住民融合程度的不同造成语言和民俗差异,形成客家和河洛两个不同的民系。

  2.何谓区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一个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假如一个地区的居民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族群,那么,其区域文化与其族群文化是统一的;假如一个地区的居民是多民族或多族群的,那么,其区域文化往往包容了各民族或各族群的文化,也有可能出现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冲突。

  在对现代国家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以及社会运动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任何制度如果不在文化上做出符合人们价值与情感需求的定义,必然遭致制度管理或服务对象的文化抵抗,而制度与文化的不契合,也是社会不满的重要来源。在任何社会冲突中,都包含着基于文化的社会认同与否。

  当今,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单一民族或单一族群的地区而言,其发展族群文化与发展区域文化是一致的,这类地区往往只需传承发展其族群文化即可打造其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那么,对于多族群地区而言,如果致力于打造各族群的族群文化而忽视统一的区域文化建设,将可能造成族群矛盾和文化冲突,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大部分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地区都很重视打造能被区域内各民族、各族群认同的统一的区域文化而淡化其区域内的族群文化。例如,广东省有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大族群,广东省着力打造各族群认同的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又如,内蒙古是一个汉、蒙、满、回多民族聚居区,倘若突出打造各民族各自的文化,将不利于民族团结。为了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内蒙古各市盟都致力于打造能被区域内各民族认同的、以地区别称命名的区域文化,例如,包头市打造“西口文化”,鄂尔多斯市打造“河套文化”。

  我们要打造闽西文化,应当学习其他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地区文化建设的经验,按照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三元一体”的闽西文化体系建设思路,充实畲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新内涵,着力打造能被全市各族群人民都认同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多元一体”的闽西区域文化。

  原龙岩地委邱炳皓同志于1999年9月所著的《构建和创新闽西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对如何构建和创新闽西区域文化作了非常全面论述。该文阐释了构建和创新闽西文化的理论依据,指出闽西文化具有边际性、多元性、兼容性、开拓性、承传性、性六大特征,提出了构建和创新闽西文化应当切实抓好的八项工作。可以说,该文的观点是龙岩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有关文化问题论述的重要的思想来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创新闽西区域文化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当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要在构建和创新闽西文化的过程中处理好不同族群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费孝通指出,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他还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党和政府不宜对区域内不同族群的文化扬此抑彼,更不应当在多族群聚居的闽西以官方的名义将中华民族“共美”的精神财富提炼、打造为某一族群的所谓“精神”。要淡化族群意识,增进族际交流,消弥族群之争,增强区域认同,合力打造能被全市各族群人民认同的闽西区域文化品牌。

  最后,我谨摘录郭启熹先生在《闽西族群发展史》的绪论末尾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多少年来,闽西大地各族群在发展互动进程中,凭着共同创造,改变闽西落后面貌,创造闽西文明社会的目标,削除种族与宗族偏见,团结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历史发展态势,历史既已把闽西各族群融合在一起,今天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扩大这种族群认可的鸿沟。每个民族乃至每个民系形成的历史进程,总是离不开‘多元一体’的结构,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这是族群发展史上的一条共同规律。总之,闽西文化在两三千年来所形成的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是一份珍贵的遗产,闽南学与客家学研究者都有责任发掘这方面的内涵底蕴,使之成为我们建设新闽西不竭的精神动力。”(作者系市会原城环委主任)(摘自《红色文化周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