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五色饭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16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镇的十万亩油菜花、马站乡和睦村的万株红花油茶古茶树景象本站

旅游 五色饭本站

  在海南省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的哖嗦苗家乐,我平生第一次品尝了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糯米饭。碗内多彩的、五味的、软软的饭团刺激了味蕾和感官,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趁着热乎劲放到嘴中,温润柔软,清香可口,咀嚼着五种味道,我越嚼越有味,越嚼越回味无穷。

  五色饭原是苗家节庆、祭祀时的必备食品。苗人将纯天然的红蓝草、三角枫、黄姜等植物榨取出来的汁液浸泡山兰糯米,让米变幻出五种色彩,然后再放置在蒸笼中蒸熟。蒸笼中米香阵阵,掀开盖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极为鲜艳。因为植物汁液的缘故,米饭中带有天然植物的清香。

  在加脑村苗寨还流传着五色饭的一个美丽传说。苗族青年特依的父亲去世,他怕瘫痪在床的母亲一人在家烦闷,就带母亲一起劳作,当母亲饿了随时可以吃米饭。山上的一只猴子看到的这一举动,便趁着特依到山上砍柴之时,悄悄溜到她身边,敏捷地把糯米饭抢走了。特依知道后,无奈地扯看身边的枫叶,用水浸泡一天一夜,得到了黑色的液计,用液计浸泡糯米饭。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故意露出一点黑色。猴子看见了,以为用芭蕉包着黑包精米是毒药,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天天了。从此,特依和母亲上山砍柴,就带着黑色糯米饭。最后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五色饭从果腹的普通饭变成了保佑苗人的神饭。

  进入新时代,五色饭被加脑苗家人赋予了新的内涵。会山镇加脑村是海南最大的苗族同胞聚居村寨。漫长的历史里,他们赤裸着身体、或包裹着兽皮,在大山中狩猎,刀耕火种,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迁徏生活。偏僻、落后是她的代名词,贫穷,是她深深浅浅的胎记。

  时代的脚步已经迈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浸润,闭塞的苗人开始同当地的汉族人一样,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盼望过上新时代的小康生活。

  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海南省举全省之力打响的“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决策部署深入到这个最偏远的“穷山沟”,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给这个古老苗寨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企盼。

  苗语中,“加脑”大意指勤劳的人。村民如村名一样勤劳忠厚,遗传了祖先的韧性,他们在穷山恶岭中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新时代更能创造美好未来。他们发现:苗家祖先制作的五色饭有养生祛病功效。从枫叶中提炼出来的黑色汁液能强健筋骨助消化;从红蓝草中煮水提炼出来的红色植物的汁液有活血补血之效,是很好的女性滋补品;从黄梔子等果实中提炼出的汁液是夏季清内燥的良品。吃了五色饭,开胃去火益气生血,让人精神矍铄,身强体健。五色饭成为苗家吸引游客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金招牌。

  以五色饭当家,吃自制山兰酒,佐以自制的萝卜干、蜂蛹、清炒雷公根、苗家烧鸡、野生河虾等绿色农家菜,村民李家全在镇政府帮扶下开起了加脑村第一家农家乐— “哖嗦苗家乐”。味蕾与美食的碰撞,让绿色的苗家美食走进每名游客的口舌和肠胃。

  为了增加回头客,他又让老伴唱起了传统的“接客歌”,表达苗家的热情好客;在游客吃兴正浓的时刻,他向游客讲起了五色饭中的传说。五色饭为媒,绿色的苗家风味让客人流连忘返。从此,这里每到周末座无虚席。在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李家全收获了第一桶金。“每天都有五六千元营业额,家人笑得合不拢嘴,都说苗家乐开对了。”

  五色饭的开发让加脑村民迈开脱贫的第一步,在“哖嗦”苗家乐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吃起“旅游饭”。村子里一下子新开了5家苗家乐,还建起多家特色民宿,其中一家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食物是记忆与灵魂的重要承载物,它可以作为时间的载体,展示一个民族的似水流年。过去,地处偏远山区的加脑村,村路巷道窄且脏。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房前屋后的茅草房还乱搭乱建,到处都是鸡鸣狗跳后的排泄物,环境更是 “脏乱差”;由于位置偏远,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见到外人来还会拘谨。长年累月的种水稻,拼死拼活干一年,人均年纯收入也不过两三千元。

  古老的苗寨要重生,执著的苗民要斩穷根,须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才能精准发力。在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中,会山镇以“黎苗风采、小调会山”为主题打造黎苗风情小镇,加脑村依托万泉河的美丽风光和海南第一大苗村的民族风情,整村推进打造苗族风情村寨,发展乡村旅游。

  五色饭能开启游客的味蕾,就在于他的原生态,而苗家要将贫困的帽子甩进太平洋,更需要汉苗黎各民族像五色饭一样拧成一股绳,让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当镇政府组织汉苗黎携力把村边河滩上堆了几十年的垃圾用50大车拉走时,苗村重现数十年前的美丽河滩,过惯了封闭日子的村民们的心跟着亮堂起来,少数反对者改造者也空前一致地投了赞成票。

  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了,等靠要变成了人心思进、勤劳致富的干创造。村道拓宽,苗民二话不说让出自家的槟榔地;文化展室要精品,他们就翻出铝制的手镯、黄猄皮的鼓、祖辈用过的;村里要建立文明乡村,大家就自发定下村规民约保护环境。房前槟榔亭亭玉立,屋后一人高的木薯为篱,青瓦白墙旁,有的人家喂了鹧鸪、鸽子,打理得干干净净,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大地激活了人气,聚起财气。

  五色饭能生财,文化遗产可致富。为了给出了车祸的儿子治疗,在陈秀兰一家欠下了外债,全家被拖进了贫困的泥潭的关键时刻,镇政府出手相帮,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在村口开起了苗绣工作室,展示和售卖苗绣作品。没想到:那装饰纹样柔美,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的苗绣头饰、围巾、布包,成了别具风味的“伴手礼”,游客们对她的苗绣作品爱不释手。苗绣工作室成为游客的必逛之所。以前“绣着玩”的苗绣,变成了加脑村的一大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作为致富带头人的她,靠着卖苗绣,年收入从当初的2000元增加到如今的8万元,是她之前全家收入的10倍。苗绣技艺不仅得到很好的挖掘与传承,苗胞们脱贫增收的新渠道也不断拓展。

  吃上旅游饭的加脑村,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依山顺水、因地制宜,把整个村子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他们就对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提档升级改造,对临街建筑物进行黎苗风情文化提升,大到建筑物,小到路灯,无处不体现色彩斑斓的黎苗元素。

  增绿护蓝,让游客趋之若鹜的是它的五彩生态苗寨。沿着石板小道走进加脑村,路边椰树高耸、槟榔亭亭、翠竹婆娑,犹如一幅水墨画。妇女们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洗衣,田边古亭下,稍年长的妇女三两成群的在织锦。徜徉在这里整洁的村道上,体会着远离城市喧嚣的清新气息,让游客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在进村口,有个村落标志性建筑,和一座桥,体现出苗家文化和图腾崇拜,有一种神秘感在吸引他们,急于进去村落去探寻秘密,走到哪里,都是惊喜。诗与远方达到了完美结合。

  尝到甜头的苗动投身到村子的旅游建设中,通过旅游培训班,从3岁幼儿到七旬老人都会唱苗家民歌、跳竹竿舞。他们还给团队游客当导游讲解苗族文化,售卖苗族特产。短短2个月经营收入3万多元,超出过去干一年的农活收成。有条件的农民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做起导游、厨师、服务员,有的开商店销售当地农产品。这些人“不离乡、不离土”,耕耘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农民了。

  苗胞们脱贫增收的新渠道不断拓展。他们通过土地和房屋出租获得财产性收入,股份分红获得经营性收入,在合作社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产品叠加旅游商品销售获得生产性收入。苗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田园+黎苗风情游,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游逐步带动当地包括苗绣、苗味、苗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游客来得多了,茶店、超市、饭店开起来了,农信社搬过来了。以前藏在深山无人知的野蜂蜜、山鸡蛋、翻缸酸菜等村民自产自用的土产品,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变成“网红明星”。

  旅游扶贫的新路子让加脑人摘掉了“穷帽子”,苗黎族同胞脱贫致富走向富裕达小康了。这喜讯象长了翅膀连续两年登陆《人民日报》头版,摘取“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两大桂冠。

  从五色饭发端,曾经的茅草屋已经被富裕起来的苗胞们的一栋栋砖瓦房和别墅所替代,在他们房屋中,电视、电脑、电冰箱等现代化的家具已占有一席之地;舒适的睡床取代了传统的吊床;苗族小伙姑娘更是手机不离手;电动车、摩托车乃至小汽车在乡间的水泥路上一路奔驰……。

  承载了苗家脱贫精神,寓意兴旺发达的五色饭更是让我感受到汉苗黎团结在一起所产生的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力量。

  五色饭美,加脑人心里更甜,农旅融合成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成为海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各种优势,实现全省脱贫摘帽“海南特色”的样板和缩影。仰望星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清冽的万泉河水涌动着希望的春潮,加脑人的未来将更加绚烂。

  (特邀作者:刘会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先后在《中国残疾人》《北京纪事》等杂志发表作品近200篇,共50万字;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约媒发表作品近100篇,共20万字。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等5部门举办的“学习党章”征文中,《创新基层党内,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一文获一等奖;在中国残联和北京市残联举办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中,《情系中国结》《易拉罐上巧作画》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北京市评选文字类二等奖;在北京市2018年《首都公共文化》“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和首都公共文化发展”征文评选中,作品《我与图书馆的不了情》荣获二等奖;在第三届、第五届北京市最美书评征集评选活动中,《苦难辉煌点亮我的人生》《读红高粱家族随笔》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著有报告文学作品集《爱的故事》;参与编写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战争记忆》,收录6篇作品;参与编写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模式口记忆》,收录8篇作品;参与编写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让温暖与坚毅相伴一生》,收录11篇作品。)

本站  丽江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2021年6月,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