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0日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2-12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国家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每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地区和文明发生交流与碰撞。在新冠大流行仍未退潮的本站

2023年01月10日本站

  从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四十余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踏上这条学术之路起,就得到了许多文化前辈和学界师长的关心和指导。其中,魏华龄先生是最重要的二三人中的一位。

  魏华龄先生是广西龙胜人,1918年出生,今年105岁。抗战时期他曾参与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新闻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广西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桂林市政协,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代表作有《桂林文化城史话》《桂林抗战文化史》《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及文集《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等,主编《桂林文史资料》《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等,是桂林市著作等身的文化名人。

  认识他是因为我研究桂林抗战文化向他请教,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60多岁时。我们称他魏老。魏华龄还是文化奇人,90多岁高龄时写成专著《桂林抗战文化史》,百岁高龄时还连续几年给《抗战文化研究》投稿,我先后安排发了他的好几篇文章。我最近一次去探望他是在2020年8月,他还是那么健康硬朗,且思维敏捷,健谈如常。

  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听闻了他的大名。大学三年级时我和几名桂林籍的同学商议毕业论文写关于桂林抗战文艺研究的论文,那时就听说桂林市文化局有个副局长叫魏华龄的写有这方面的文章。我们商议去采访并请教他。结果我临时有事没有去,其他三名同学去见了魏华龄并做了采访记录,还复写了一份给我阅读。这是我最早获得的一份桂林抗战文艺研究的资料,没想到从此开始了我几十年的桂林抗战文艺研究。自1979年起,我开始以较大精力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魏老1986年出版的《桂林文化城史话》成了我常读细读的教科书。1988年成立广西抗战文艺研究会(1996年改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林焕平任会长,魏老任副会长,我任秘书长,因召开几次研讨会和编辑《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等事务,与魏老的联系越来越多。1994年,我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动》交给他纳入桂林文史资料丛书出版等,又与他多有书信往来。1999年,他还大度地邀请我与他一道主编《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如此种种,我与他在抗战文化研究上联系十分密切。我在抗战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行走,得到他大量关心和扶助。

  2011年,他以93岁高龄完成了专著《桂林抗战文化史》,漓江出版社出版。他寄给我一本,并希望我写篇文章。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李建平同志指正魏华龄二〇一一年七月”。

  翻阅此部大著,首先感慨的是魏华龄先生人品精神的高贵。魏老是最早倡导和从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的1979年,他就写作发表了《欧阳予倩与桂林剧运》等文章,以后,又最早写作出版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专著《桂林文化城史线岁开始才进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的,但他自投入起,一干30年,在开拓出一片人生新境地的同时,开拓出一片学术新领地。30年来,他在写作大量论文的同时,撰写出版了《桂林文化城史话》《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上、下)》《九十回首》等多部著作,主编出版了《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两本)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多卷。如今又完成50多万字的《桂林抗战文化史》,如此丰硕的成果,对于一位用60多岁到90多岁的人生岁月来完成的老人而言,其中的艰辛与付出,不难想象。仅仅就他在《后记》里说的“由于年老手抖,更不会使用电脑,写字握笔不听指挥,字迹东倒西歪,难以辨认,像这样的书稿,是任何出版社、编辑都无法接受的。多亏我女儿逐字辨认并掌握了我的字迹规律,然后用电脑将几十万字手稿打印成字迹清晰的书稿”,就可体会出他写作的艰难。想到这些,真是令人感佩不已。

  是什么使得魏华龄先生能以如此执著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来做这番工作,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的呢?从大的方面说,是他在《桂林抗战文化史·前言》里说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党领导下所创造的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五四’以来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近现代民族解放斗争的珍贵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它,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从小的方面说,是他把老一辈文艺家的寄托挂在心上。他说:“早在1985年初,秦似教授在为我的《桂林文化城史话》一书的序言中就期待一本‘更为系统、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桂林抗战文化史书问世。20多年来,我一直把秦似的‘期待’挂在心上,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桩心事一直未能了结。”现在出版的《桂林抗战文化史》,虽然魏华龄先生自谦地说“与秦似的‘期待’还有差距”,但他“总算尽了心,也尽了力”。

  归结起来,魏华龄对桂林抗战文化的追求,是他对桂林抗战文化的本质和历史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所作的人生选择。他从青年时代起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在苦难的旧中国和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科学理论的武装下,认识到中国党领导的人民解放道路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之路,发生在他生活的土地上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党领导下所创造的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五四’以来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近现代民族解放斗争的珍贵文化遗产”(《桂林抗战文化史·前言》)。因此,他的一生,承载了“继承和发扬它,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的历史责任。

  在具体评论这本大书时我说:“《桂林抗战文化史》无疑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一部大书,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的确,这部专著内容丰富,书分“前言”“概览”“文化活动及成就”“附录”四大部分。其中“概览”部分为全书的主要内容,包含:桂林文化城的形成;中国党与桂林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特征;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桂林抗战文化与延安抗战文化的内在联系;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共7个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内在联系、外在影响与历史作用等,以宏观的视角全面阐述了桂林抗战文化的本质、特征、历史地位等重大问题。全书富于历史的逻辑性,也包含深刻的学术性,为展现辉煌一时的桂林抗战文化历史与业绩,提供了很好的读本。

  魏老赠送给我的书还有《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九十回首》《品书集》等。《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2003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魏老在扉页题签:“李建平同志指正魏华龄二〇〇三年八月”。该书是魏华龄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20多年从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文论合集,包括《桂林文化城史线篇综述文章,史、论、资料兼具,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颇有帮助。《九十回首》《品书集》两书是内部印刷图书,前一部列入桂林文史资料第五十四辑,2009年印,准印证号:0002998。《品书集》2013年内部印刷。魏华龄在《九十回首》扉页题写:“魏华龄赠二〇一〇年二月”;在《品书集》扉页题写:“李建平同志”,并钤印。《九十回首》是魏老90岁时写的回忆录和记述一生重要人事文章的汇集,内中包括六辑文字:回忆录“往事回眸”、旧事杂记的“榕城杂忆”、写学术经历的“抗战文化”、记朋友情缘的“友谊永恒”和“书信一束”,共57篇,另附他人评论文章6篇。

  几十年来,我与魏老联络频繁,相互来往信件也有几十封,都是谈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事宜的,如2012年初他在春节贺卡上写道:

  《文化史》完成后,现在看来身体还可以。今年,准备给《抗战文化研究》写篇东西,四月份可以交稿。

  贺卡中说的《文化史》,是魏老92岁高龄完成的《桂林抗战文化史》。《陈宏谋传》是他友人陈乃宣的书稿,交给广西桂学研究会,他向我了解能否列入桂学研究会的出版计划。我担任该会副会长,他认为我了解情况。

  魏老对友人的书信也十分重视。2009年春,他给我寄来《抗战文化研究书信往来中的情缘和友谊》一文,文章的开头部分写道:“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在从事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过去不曾相识的朋友,有的直到辞世也不曾晤面,可是书信往来不断,其中有抗战时期曾经在桂林文化城生活和战斗过的文化老人,也有热心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由于桂林文化城的情缘,我们成了同道,有的成了忘年交。30年来,我先后收到各地朋友近百人的来信,有的来信多达四五十封,我基本上每信必复,阅读朋友的来信、复信,从中获得不少乐趣,许多朋友在来信中对我的鼓励、支持和期待(其中有不少过誉之词),是我晚年不断前进的动力。……书信往来,友谊永恒。”这话说得真好。我有幸也列入他记载的“书信往来,友谊永恒”的十余人之中。他以《李建平:“将坚持把抗战文化研究做下去”》为题,记载了我与他书信交往的一些往事,称我与他的交往,是“长期亲密合作,并肩战斗”。文章收录了我的5封信(配信件照片一帧)。他的这篇文章,我采用刊登在《抗战文化研究》第7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上了。

  前不久,我完成《广西抗战文化研究概述》一书初稿,我第一个想到要给魏华龄老人报告。这时,突然冒出奇想,请这位百岁老人——广西(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为本书写序!我知道魏老身体很好,但毕竟104岁了,写作状况如何,能做到怎样的程度,我仍是无底。近几年来,与魏老联系是通过他女儿魏小曼的微信进行的,我还是大胆地提出了请魏老写序的请求。2022年6月26日,我给魏小曼发了微信,说了请求,并附上了全书的目录和前言、后记。几天后,魏小曼发来了魏老给我写的信,并说准备写序。这真令我大喜过望,也大为惊叹!这本小书能得到亲历桂林“文化城”的抗战文化人作序,这太难得了,也太荣幸了!我在等待中终于盼到了这个“奇迹”的出现。7月2日,魏老的《序言》发来了。文章约1000字,不长,但要点明晰,强调了要注意广西抗战文化的起点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在当时的桂林已有广泛传播和出版繁荣等历史内容,并指出以往的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史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还赶不上客观形势的要求”,要注意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要素。他还与我们一样,期待在几年后见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50年》的诞生。他的序言,一字未改地刊于书前了。百岁老人能保持如此高远的思想、敏锐的思维和博大的文化情怀,真是令人钦佩和感慨!这是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之幸!我们唯有努力再努力,好好承继这份学术传统,做出更优异的成绩!

  魏华龄是桂林市文化名人,为广西和桂林市文史资料工作和桂林市文化建设事业贡献良多。1995年,他获得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授予的“优秀文史工作者”荣誉证书;2005年,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他“桂林市社会科学终生荣誉奖”。魏华龄今年105岁了,学问人品,堪称楷模。衷心祝愿魏老健康安好!安度晚年!

  作者简介: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站 8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6例(广东4例,云南3例,北京2例,上海2例,浙江2例,天津1例,内蒙古1例,福建1例), 本土病例4例(上海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