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民俗的恰当契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07-02

  回溯三明的历史可知,自东汉起,因中原时局动荡,大批的汉人南迁进入三明境域与当地土籍先民杂居。于是,相互间的民俗文化就产生了融合,慢慢地衍生出既沿袭中原周礼古风的客家文化习俗,又蕴藏着当地居民传统习俗的独具特色的三明民俗文化。而随着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不同程度地消亡,其中,民俗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理念冲击下,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瓦解和走形的危险。那么,古老的民俗文化生存土壤产生缺失之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将这种传统的集体记忆整理珍藏起来,让它们和现代化一起走向未来。大田县的林生钟先生就进行着这样的努力。

  记不清与林生钟是怎样认识的,应当是从文字上相识的。因为多年来编辑文化版面的关系,并在编辑之初就将版面定位于关注三明各地的历史文化,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三明区域内各种各样的民俗事象,深为三明如此灿烂和丰沃的民俗文化积淀感到骄傲和欣喜。搜集写作民俗文化的文字显然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外地人能真正深入的,在各地生活的土生土长的作者才最有可能真正深谙一地民俗文化的精髓,原汁原味地传达一地的文化喻指,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当林生钟第一篇这样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描述大田民俗文化的文章出现在我的面前时,确是让我眼前一亮。就这样,林生钟的文字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生于斯长于斯的林生钟出于对大田山水和人文地理的热爱,慢慢地将笔触深入了大田区域独特的民俗文化沃土。

  这些年来,林生钟就像是一位勤劳的开垦者,大田肥沃的民俗文化资源成了他挥洒笔墨的新天地。这是很难得的,也是非常可贵的,因为那些散落在大田乡间的民俗文化事象正是通过他的手走向外面的世界,让人们认识了解了一个在历史文化的岁月里栩栩如生的大田,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化大田。而事实上,作为同样的写作者,当我深入了三明山水之间,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丰富和诉诸笔端的难度。那些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就像是山谷里吹过一阵风,大多流传于民间的口口相传中,甚至有时只是些被人们误认为挂在闲人嘴边的闲言碎语。因此,作为收集者和创作者,首要面临的是甄别和去伪存真;其次,你得让自己的身心跟着这些不起眼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化碎片切入历史的层面进行思考。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呈现于文字的民俗才能是鲜活和立体的。这么些年来,在林生钟完成的相关文章里,我看到了他这方面的努力。

  随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探索,很显然,今天的林生钟早已把写作的位置放到了大田整个区域的平台上,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也使他依托于民俗文化出发的文字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而站到整个三明的位置上来说,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如林生钟一样的民俗文化垦殖者,让多元的三明本土文化在历史里长存。

  今天,林生钟将这么多年来有关大田民俗文化的文字集结面世,作为大田民俗文化的一种集体展示,我以为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纵观这些文章,大多我都是第一读者,并第一时间被深深打动过,深为大田民俗文化的丰富而震撼。在此,我无意对这些作品一一点评,只想说的一点是,林生钟将属于他的文字与大田的民俗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合点,这使这些散发着大田山水气息的作品独具个性和鲜活的品质。同时,我相信,将自己的根深深根植于故土的林生钟,在广阔肥沃的大田民俗文化土壤里一定会源源不断地种植出更多更好的收成。

  而在面对林生钟用文字给大田人锻打出的历史记忆时,我只希望他把心安静地放下来。那么,可以肯定,他的文字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林生钟为本报2011年7月新人。序文有删节,《风雅田阳》2012年5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