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逻辑理路和价值意蕴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27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决》鲜明指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科学结论和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党人的文化自信、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精神文化视角是观察和阐释问题、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独特视角。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文化,广义指是人类在社会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改革和发展成果分别是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生产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成果总和谓之“文明”。由此可见,狭义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领域,而广义文化就是文明的全部。

  党的以来,针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习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对待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善于从精神文化角度讨论问题、发表观点,阐述过去、现在与将来,中国与世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论述的高度,又有概括的深度,在改变和完善过去传统话语方式上作出了示范。从文化提炼精神,以精神丰富文化,用精神文化阐释和创新思想理论,体现了习总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及其结合和统一。习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索、思想上总结,高度重视从文化视阈观照、从精神角度挖掘,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精神文化是观照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重大视阈。“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重大结论和科学判断,从思想和文化两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维度概括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使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观照视角更加客观、更加全面,也更加宏阔、更加深邃。作为精神时代精华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时间与空间高度统一的重大思想文化重大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宝库,也大大充实了人类社会文明宝藏。我们要科学认识这一思想理论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

  习总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党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源与流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内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性提出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党的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关系,提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文化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中国文化,创造性发展了新世纪人类文明。

  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党一百年奋斗的两条重大历史经验。站在新时代,习总坚持通古今、连中外,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中走向未来,坚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创新,开拓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新境界,成就卓著、功勋巨大,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引导了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应当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更加辉煌。对于这一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我们要加强学习、加强研究阐释,加强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与所处时空共经纬,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宏阔而深邃的文化视野,结出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之硕果。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也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宝藏,在中国党百年奋斗史上写下新的光辉一页。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贯通新时代、全人类,科学建构了完整的逻辑理路。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历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自古以来,中华文明自强不息、不断壮大,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变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给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治国安邦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2017年12月1日习总在中国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有充分的自信,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历史的悲剧。在庆祝中国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总又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伟大力量。

  对待历史文化、民族传统,除了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坚定的文化自信,还要有高度的自觉、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相统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沃土,也是思想发展的养料。习总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反复强调要根植传统文化和文化,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中走向未来,坚持创造中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发展中创造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和文化结合上的创新发展,使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精神文化成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思想理论成果、精神文化成果。

  2016年5月17日,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进入新时代,历史交汇两个“一百年”,习总身体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给治国理政注入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结合的创造活力,精神文化成果,激发出极大的创造力量,推动形成了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新时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总强调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固化僵死的,而是变化的、演进的,创新发展是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和品格。正因为此,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习总2021年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是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发生广泛而的深刻文化,一方面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神,这是世界文明历史揭示的基本规律。《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统筹“两个大局”条件下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习总2013年8月19日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双创”给我们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党的以来,契合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习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动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面貌。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不断推进,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有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需要以理性替代感性、对话替代对抗、以文明替代野蛮。习总书深刻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民族在学习中进步、在交流中互鉴,不断学习外界文明、人类文明,展示出极大的包容性,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伏而又起、不断壮大的密码。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无不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出新出彩的深刻道理。正因为此,偕时俱进的中华民族与应时应地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天然的共同共生之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国党的一以贯之的责任。习总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的美好传承,也是对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望。

  文明因为交流而美丽。中华文明离不开世界文明,世界文明也同样离不开中华文明。文明是学习世界、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对等、平等,多元、多向是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习总一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提出全人类核心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进一步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意识和现实相担。

  从传统文化和历史基础出发,同时代相交,同世界相通,中国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既谋中华文化庚续发展,又谋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昭示了中国党人对待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一贯态度和坚定立场,应当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具有文化高度、又有精神深度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既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人民的思想贡献,正日益显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既推动着中华民族文明复兴进程,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性成就。

  习总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润物细无声,精神文化因为交流而美丽,能够发挥春风化雨的独特作用。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内具有引领性,对外具有引导性,这一文明成果可以发挥交流功能、审美功能、互鉴功能等三大功能,起到理论传播、思想引导、互学互鉴等诸多作用。

  文明是一种成果,可以用来进行人与人交流,可以向世界在人类社会开展广泛交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具有广泛又深刻的交流价值。不仅可以在党内、国内交流,还可以在国际社会广泛交流。

  一是党内国内交流。习总从小爱读书,青少年时期就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哲学等思想基础,对中华悠久文明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认知。在讲话、报告、演讲中他会时不时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哲语、典故、古诗、成语等等,阐明观点、阐发立场,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料。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时,都能手拈来,这就大大提高了传播的生动性、有效性。上任伊始,他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直接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形象地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充满自信、自豪,催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习总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比喻为今天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他经常说的“补短板”,就应是西方“木桶理论”借用而来。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改革要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有的做“老好人”、“太平官”、“墙头草”,“蛋糕”既要“做大”还要“分好”,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县委不把“班长”当成“家长”,等等,都是善于运用比喻的精彩例子,可以使语言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也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讲到净化生态,习总说,“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用的正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时间和空间是观察世界、认识问题的两个基本视角,习总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时空论,善于从时间、空间两大重要维度来观照问题、分析思考,形成客观感知和正确认识,如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改革的“时空论”,攻坚期讲的是时间,而深水区讲的是空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论, 空间是当代中国,时间是二十一世纪,时空相统一是辩证法、科学的方。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是实践新发展理念的时空观。

  二是向世界广泛交流。习总熟知世界史、人类文明史,以及不同国家、地区文明发展史。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驰骋在多种国际场合、外交场合,他作报告、作演讲善于吸收运用别国、特别是人类文明成果,深切表达关心、关怀,充满着人文情怀、世界视野、未来期许。2014年3月2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阐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大立场和观点后,习主席讲到“通西域”的张骞、“下西洋”的郑和,讲到佛教、伊斯兰教、教等先后传入中国,说到底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史,揭示出人类从历史走来,未来世界的大同方向。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接连用了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四个成语,对广大留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召力。

  习总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党故事,而他自己就很善于讲故事,带头讲中国和党的故事,以例说理、例理通透。特别是在国际场合会见外国人,在国际组织发表讲演,更多是用讲故事的办法,带头讲生动的中国故事、传美妙的中国声音。2019年3月22日在会见意大利议长菲科时,喜欢体育的习主席讲了个故事: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举到250公斤。他以此例通俗地说明,“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努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如此生动形象的鲜活例子,在习总话语体系中不胜枚举。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悦耳娱情,能够带来审美享受。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勤奋好学的人生经历给了习总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滋养,生活永远是大众线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他批评党内不担当,列举了一系列现象和观点,其中讲到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恐怕每个人包括少年儿童都有这样的生验。出生在西北,在梁家河作为知青插队七年,习总对西北生活十分熟悉,对缺水现实深为担忧,所以,在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命题时,要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乡,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结合西北人日常生活,运用“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可谓一语破的、直抵深处。

  鲁迅在《书信集?致李桦》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修辞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精粹,掌握自如、运用得当可以更好说理达意。习总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基础扎实,思想理论和文化艺术修养高,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常用比拟、比喻、排比、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双关、顶针等各种修辞手法说道理、谈观点、讲人事,阐发科学立场、表明自己态度。习总话语体系中经常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因为句式整齐,给人以深刻印象,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精炼的语言、优异的阐释、得体的表达,应当包括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符合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习总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对佛教用语的借代。用元代王冕《墨梅》图上题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表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在十九届中央局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中最出彩的这两句借用,是习总最具自信、最为贴切的修辞法运用,在故宫习主席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将这幅画挂在了会见厅的正面,想来也是别有意味,一语双关,这也应当是“暗喻”的巧用实例吧。

  在直接阐述中受触动,在相互对比中受启发,在生动故事中得教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具有深刻的互鉴价值。

  在排比句式中发挥语言的震撼力,让人思索,给人启迪。2015年9月28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话,习主席一开头就用三段话构成排比:七十年前,我们的先辈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七十年前,我们的先辈以远见卓识,建立了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七十年前,我们的先辈集各方智慧,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层次清、份量重,层层推进,震撼力强,听了为之感奋、心潮澎湃。

  在相互对比照中更能彰显语言生动性和互鉴魅力。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时,习主席一开头就转引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描述工业发生后的世界一句著名的断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到一个国家访问发表演讲,用的最多的是与中国两个国家间就同一话题的不同表述进行同比和对比,直接了当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习主席深情回忆道:“我参见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还把中法文化观、中埃文化遗产进行罗列、对照,阐明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中国有秦俑,他引用希拉克话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讲到科学时,习主席先引用李四光说的“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接着借引法国作家雨果断语:“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雨果是习主席最为喜欢的一位法国作家,在联合国组织总部演讲时引述过他“人的胸怀”名言;访问俄罗斯,又说俄罗斯有“大船必能远航”的哲语,中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古诗;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再讲中国人有“穷变通久”的哲学,阿拉伯人也说“没有不变的常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用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在鲜明对比与有序排列中,充分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本文作者黄正平主持202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基层理论武装的实践及经验研究”(批准号 20BDJ003),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0年度重大项目“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研究”(2020MZD016)成果。作者系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江苏省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