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铁,见成都!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0-12-19

“开宝马,坐奔驰”,相信不少朋友对于这一句话并不会感到陌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宝马的操控性能较好,而奔驰舒适性很高,因此,就有了这一句话的来源。日前,海外媒体曝光了全新一代奔驰GLC车菠萝蜜小视频

以地铁,见成都!菠萝蜜小视频

“2014年刚来成都时,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只有65公里。6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558公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去哪儿一查地图,哟!这儿怎么也通地铁了!”

12月18日一早,成都市民袁先生在朋友圈里感慨。

当天上午10点,成都地铁五线齐发,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线网规模跃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成为2020年值得记入历史的又一件大事。

有媒体撰文评价说,“从第一条地铁开通到运营规模升至500公里,成都只花了十年时间。这个速度,不仅是全国最快,在全世界可能也无先例。”“就地铁规划来说,目前有一批二线城市的地铁建设目标都突破了500公里。但成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执行效率,平原城市的优势,也反映出整座城市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500公里,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坎。有专家曾提出,地铁运营里程与人口千万、GDP万亿一起,构成了衡量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地铁,见成都,不是空话。

见成都“速度”

背后是城市能级跃升

12月18日同时开通五条地铁线,成都创造了两个“首个”:首个年内一次性开通5条新线的城市;首个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城市。这也被称为地铁史上的“成都速度”。

这个“速度”,对成都来说并不容易。

出生之前,成都地铁就曾遭遇“叫停危机”——资料显示,当专家对成都地铁修建可行性进行评估后,明确提出“成都不适合修地铁”。原因在于,成都成都是冲积扇平原,极易产生砂卵石地质层,塌陷危险系数高,卵石硬度高,隧道挖掘的盾构机容易被卡,成本和工期的延误都是惊人的。

面对这个无前例可寻的地质难题,“成都速度”的解法是技术:跨领域、跨专业与近60家部门、机构合作,靠一次次勘探、实验、研究,最终发明了全球首例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及相关技术,用技术突破了地理桎梏。

此后,“技术流”成了成都地铁的标签,并屡获多项国家专利。今天,当成都人也拥有了“超酷炫”的无人驾驶9号线时,他们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技术是成就成都地铁速度的力量。

“成都速度”还在于其建设效率——从第一条地铁开通到运营规模升至500公里以上,只花了十年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有至少10个城市提出了突破500公里的地铁建设目标,但推进速度这么快的,仅成都一城。

为什么?红星新闻注意到,成都轨道集团提到了一句话:这一重要成果的实现,得益于成都城市能级跃升赋予的宝贵机遇,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关心重视和体制机制的强力保障。

划重点,城市能级、机制保障,均是“成都速度”的重要助力。

所谓能级,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发展的预期。由于地铁审批对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有着严格的门槛,因此地铁建设效率与城市能级息息相关。越是在国家战略中重要的城市,必然赢得更多的资源倾斜。比如,即将举办的2021年成都大运会,对成都地铁建设必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又比如,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成都即将迎来第二机场,同样必须配套地铁接驳,18号线因此迅速投运。

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地铁的关注程度也是罕见的。今年下半年成都地铁有两次重要节点,分别是9月27日开通运营10周年暨18号线开通,以及今天的5线齐发,而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均出席见证了两场活动,足以见得对地铁的重视程度。

“成都速度”,不仅依靠于主动的技术突破,更是地铁与城市能级的共同生长。

见成都“温度”

交通关系着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汽车消费第二城”的位置,成都坐拥多年。2003年成都机动车保有量为34.5万,2017年则上涨到432万,现在更是高达530万左右,十余年时间,翻了十倍以上。

当时有人提问,住在“汽车消费第二城”的成都人到底要与拥堵的地面交通抗衡多久。而如今,地铁在成都已是必需品,十年间,成都轨道交通最高单日客运量突破500万乘次,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成都户籍人口每天搭乘地铁。

对于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交通出行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品质,轨道交通则是反映城市温度的一个重要侧面。

此前,成都在全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专题会上提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例决定城市拥堵指数,轨道交通的功能复合影响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关系着普通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月14日,成都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成都首次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聚焦10个领域加快实施一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其中也包括“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对成都来说,长期处于“汽车消费第二城”,城市地面交通的拥堵势必影响了市民了幸福感。这要求城市尽快提升轨道交通的线网布局能力,即布局更多站点,覆盖更多人群,提升人们选择地铁出行的意愿。

这也是成都10年间默默加快轨道交通的申报和修建,成为首个年内一次性开通5条新线城市的原因之一。如今,地铁早已成为成都人的一部分,无论是西装革履的企业高管还是学生党、老年人都已经养成习惯,可以无差别使用。

地铁的作用还在于,打开城市的“边界”,让距离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困扰——

比如,位于双流区西南部的天府国际生物城,足足开了5条市区往返园区的班车路线。为了留住高层次人才,经园区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后,未来多制式轨道交通将覆盖到园区。

又比如,地铁6号线三期有一个勺子形状的拐弯,拐弯处正是天府商务区、西博城和秦皇寺站,未来这里将是成都“南拓”区域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工程站名图,仅供参考

“地铁线路可以根据城市功能调整拐弯,优先服务产城融合,”上述负责人表示,这在接下来的线网规划中将会体现得更细腻。23个区(市)县,66个产业功能区,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资源的汇聚交流。

曾经,70公里的距离使三岔湖成为成都人心中的城市“边界”;而现在,从火车南站到三岔湖只需乘坐8站地铁,30多分钟即可抵达。

成都人都熟悉这句SLOGAN,“成都地铁,生活一脉”。通过布局地铁,新区与传统城区的人力、经济和资源得以形成流动,真正实现城市经济地理的重塑。未来,地铁带来的不仅仅是便捷和机遇,还创造了万千成都人与城市共同起飞的可能性,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见成都“深度”

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

虽然6号线今天才开通,但陆肖站、梓潼宫站早已在成都成了“网红”,因其是成都首批TOD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此前,红星新闻曾观看过一则介绍陆肖TOD的视频,一个叫迪娃的孩子畅想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每天早上,和爸爸一起走出家门后不久,就进入一个长长的“连廊”。“连廊”的一端可以通往学校,还有一端连接了爸爸的公司。不用过马路等红绿灯,也不被通勤所累,步行就能上班上学,这样的生活在TOD项目不止步于“畅想”。

作为新晋的轨道交通之城,成都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提出以TOD推动城市开发理念的更新和城市运营方式的重构。

△陆肖站TOD项目意境图

回顾成都TOD发展史,成都的起步不过几年。2017年下半年,成都先后出台《成都市轨道交通专项资金筹措方案》等多个文件。建设资金如何筹集,以及TOD综合开发的框架自此确立。

同年,成都轨道集团下属“成都轨道地产集团”更名为“成都轨道城市发展集团”,向现代效益型企业转变,剑指全面提升TOD开发能级。

之后的系列动作便是:出台《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开发实施细则》等政策,明确了“综合开发为常态,不开发为例外”的原则,确定105个轨道站点和75个车辆基地由成都轨道集团作为TOD综合开发实施主体,明晰了操作层面的具体路径。

今日上午的开通运营仪式上,成都提出要深入推进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着力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项目载体,构建多元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带动以TOD为主要消费形态的商业服务业发展,实现片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近年来屡屡对标学习东京,红星新闻在一份《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以东京为目标城市》的学习报告中,TOD是关键经验——通过TOD综合开发,以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渠道,为轨道交通持续提供资金保障。

把地铁做到如此程度,这也是成都对城市开发的深入思考,同样也是一种探索。

“其他城市只做几个项目,成都把TOD上升到了顶层设计和全域布局,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成都轨道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华文表示,成都市出台了轨道交通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按照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的原则,优化城市空间,重塑城市形态,提升城市能级。

今年,首批TOD示范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年内4个TOD项目陆续亮相,在示范先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带动全域布局。未来,成都全市近700个TOD站点将会分级分类开发,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源头活水长流,而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场景,则在一个个TOD显现。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菠萝蜜小视频 来自网络 01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夫妻关系是否能够恩爱如初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每个人在婚后都应该去认真学习生活中婚姻里的一些小技巧,给婚后枯燥的生活加些润滑剂,让婚姻的齿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