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03

  我们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轮回。一个世纪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文化的价值提升到无以复加的位置,认为文化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1949年到1978年,我们更多地是把文化看成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人们觉得只要经济问题解决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就解决了。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一次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重新找到了自身。

  无论把文化看成是工具,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文化本身的价值认识都是不够的。只是在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和谐社会理论提出后,整个社会对文化的价值才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文化是一个社会走向幸福的最根本的要素。并不是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二者不是等比关系。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和谐这个范畴,把它作为建构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点,这意味着在文化认识上我们已经走出了那条崎岖的道路,重新回到了中华文明本身。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我认为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点,因为它在社会核心价值的层面上看到了文化本身的意义。文化就是我们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对文化价值有了更健康的认识,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对剧团的公共投入是18亿,2007年增加到48个亿,现在超过了100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也成为了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对文化活动也更加宽容了,现在对民间艺术、文化传统的尊重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一是要出精品,出伟大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尽可能多的供给量,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供给量的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比如全国一些中小城市几乎没有剧场,无法保障基层民众的文化权益。这些年来我国在打造精品力作、建设标志性文化场所方面投入很多,但发展的指标不应只是花巨资去建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场所,人为打造精品,而应算一算全国的老百姓平均一人一年看几场戏。应该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多建一些中小型的文化设施。现在教育、卫生设施都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千人指标,但文化还没有,建议把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发展千人指标,让更多群众有机会去享受文化产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