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汇】Cancel Culture废弃文化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12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的这则开篇语,用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再合适不过。“双互联网记”(A Tale of Two Internets)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因为互联网,无名之辈可以一夜之间声名鹊起(soar to fame);因为互联网,公众人物也能一夜之间声名扫地(fall from grace),更严重的是遭遇“废弃”(cancelled)。随着被废弃的公众人物越来越多,“废弃文化”(cancel culture)也成了网络热词。

  活生生的人如何被废弃?韦氏词典——也是在网上——作出了详细说明。作为cancel的新用法,“废弃某人”,通常针对知名人物(celebrities),意味着“不再对其给予支持”(to stop giving support to that person),具体行为包括:某演员参演的电影,拒绝阅读或宣传某作家的作品。

  至于废弃某人的原因,韦氏词典认为不一而足,但“往往是被废弃者表达了令人反感的言论,或做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行为,以致继续为此人出资会留下不良印象”。

  由此可见,最初的废弃类似于文化(cultural boycott),而被废弃的公众人物也大多来自文化娱乐领域:前有昵称“霉霉”的美国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最近有因跨性别(transgender)言论激怒全网的“哈利波特之母”罗琳。

  早期常见于文化圈的废弃行为,其本身又如何演变成一种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互联网,甚至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废弃文化中的“文化”(culture),其实指“特定社会群体同的态度和行动”(the shared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而社交媒体恰恰能迅速集结想法相同(like-minded)的人,进而掀起一场网络风暴。

  但废弃文化之所以愈演愈烈,还是因为它借助(ride the wave of)了一场又一场的社会运动,比如今年的“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正是在这些社会运动的助推下,废弃文化瞄准的对象由文化圈拓展到、商业和学术等各个领域,废弃的方式也从作品升级为要求道歉,甚至强制辞职。

  废弃文化“火出圈”的标志是,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4日在国庆演说中指责左派将废弃文化当作“武器”(political weapon),“让人丢掉工作、羞辱持异见者、要求任何和他们看法不同的人完全屈从”。尽管特朗普夸大其词的特性世人皆知,但民调显示,的确有不少网民担心,废弃文化已走得太远(cancel culture has gone too far)。

  在废弃文化的一片喧嚣中,有人指出了其背后的冷峻事实:它关乎如何就公众人物的恶劣行为向其追责。相比让公众人物失去身份甚至饭碗,废弃文化更应关心的,或许是建立新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以及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范时,应采取何种集体反应。毕竟在最好也最糟的时代——借用《双城记》中的另一句话说——“前方无所不有,前方也一无所有”(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究竟是哪一个,还要靠我们自己选择。(张熠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