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专栏 文化教学(三):发展中外优秀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方法(文鲁子问)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4-12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要加快构建教师思想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本栏目将与英语教师共读最近出版的英语教育图书,旨在介绍最新的英语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助力新时代基础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这一过程显示从中外文化理解到文化意识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的能力,需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切中外文化接触必然导致中外文化的认知,这也是人类的“新奇认知偏向”天性的规定(人类的大脑具有一种新奇刺激源更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认知的机制,此即人类的“新奇认知偏向”)。

  中外文化认知是指通过观察、观看、了解、访问、调查、研究、阅读、分析、对话、交流等中外文化交往形式,形成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外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全面、准确地认知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实践走向世界性的中外文化交往。

  那么,中外文化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全面而准确认知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中外文化对话交往的能力。

  中外文化对话交流通常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缺乏足够的外语能力往往成为中外文化理解的主要障碍。在英国,很多人对美国文化有着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因为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为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向其他民族传播本民族文化时,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比使用本民族语言更加有效。所以,很多国家和民族总是不断地将本民族的文化翻译为外语,以此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外语本身也是其他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呈现形式。所以,在中外文化交往中,运用外语的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之后,必然会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中外文化比较能帮助我们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加深我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中外文化比较是中外文化取舍的前提。在依据文化评价基准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要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学习哪一部分,而舍弃其另一部分。

  中外文化认知的目的并不只是在于中外文化比较,而在合理的中外文化比较基础上,基于正确的中外文化认知进行中外文化选择。通过中外文化交往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才是中外文化比较的根本目的。

  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人类群体能完全不学习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很多人类群体的文化发展都是在中外文化摄取中获得其他民族文化因素,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新的发展。比如正在建构现代化文化的中国文化自然需要与已经实现现代化并且已经认识到现代化的诸多矛盾的西方文化交往,摄取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舍弃西方文化中的落后成分。这也正是对中国的受教育者进行关于西方文化的中外文化教育的必然目的。

  从文化的本质看,文化是一个人类群体区分于另一个人类群体的根本标识,文化的差异是文化的本质所规定的,全球文化完全的一体化是不可能的。就像自然界必然地存在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必然地存在文化多样性。

  显然,中外文化的摄取与舍弃都是中外文化的必然形态,但如何取舍、取舍哪些,则并不容易,合理的取舍依赖于开放的心态、准确的理解和比较,特别是合理的评价判断能力。

  中外文化参照是指在认知其他民族文化之后,不是简单地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而是以其他民族文化为参照对象,来观照本民族文化,发现本民族文化应该弘扬的成分,或者应该舍弃的部分。

  中外文化参照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进入全面中外文化接触的当前时代。我们接触到全人类的文化,但不可能将全人类的所有文化都摄取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否则本民族文化就不存在了,本民族文化就成了全世界文化的“大拼盘”了。但仍然有必要接触一切其他民族文化,因为全人类的文化是本民族的一面镜子,供我们进行中外文化的参照。

  在人类历史上,形成更大生存可能的中外文化参照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在人类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外文化交往的层面更广泛,地域更广阔,关联性更强,不同的人类群体往往面临相同的文化环境和中外文化选择,因而中外文化参照更具意义。在当代,中外文化参照更是全人类的共识。

  但是,中外文化参照并不总是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其他民族文化参照下对本民族文化的错误变革可能带来灾难。这则是中外文化取舍中的错误所致。

  这些中外文化实践告诉我们,要促进中外文化实践走向世界性的交往,就必须培养学生合理地依据其他民族文化参照本民族文化的能力。

  中外优秀文化传播是指本民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中主动地展现、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让其他文化认知本民族文化。

  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传播有两种基本形式:血与火、笔与纸。血与火的传播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灾难,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放弃,而笔与纸的传播则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的。比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笔与纸的传播,而教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就是血与火的传播,结果就是中国文化中融入了很多佛教思想,教思想却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中外文化传播中,有两种展现介绍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方法:强调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承认与其他民族文化差异性,但强调差异中的共同性。前一种方式可称为强差异传播方式,后一种可称为弱差异传播方式。人类的中外文化实践表明,弱差异方法的传播效果优于强差异方式。

  正是基于这一过程,学生逐步形成中外文化理解与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优秀文化的判断能力,最终发展中外优秀文化传播能力。

  文化交往的更有效方法不是传播,而是融入,就是一种文化(融出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融入文化)经过接触而找到融入的需求和方式。在融入文化的主导下,使融出文化融入到融入文化之中。这一过程主要是融入文化的主导,融入文化接触了解到融出文化,发现其对于自身的价值,融出文化则主动、全面、深层地呈现自身文化,让融入文化更好地理解、把握融出文化,最后由融入文化自主地融入所需要的融出文化。

  英语教育既应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应该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成员,根据中华文化需求,而对内传播英语国家优秀文化,乃至以英语为载体的世界优秀文化。

  至于发展上述能力的具体方法,则如同中外文化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依然是整合学习路径的课堂教学方法、主题项目实践活动方法。具体方法说明在前一段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