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自信中的精神特质与价值意义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2-10-02

  摘 要:文化自信是党的以来习总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这既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化的实质在于引导人们认识过去、看清当下,并不断超越表象,逐渐进入本质,获得长久、持续、稳定的价值意义与智慧力量。文化的延续、传承、发扬,是人们获得共同价值心理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与根基。

  文化自信,指人们对某种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始终保持自身的优势。绵延于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文化是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它体现着人的思维特性,是联结人与万事万物的纽带。文化的发展,也凸显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延续与精神内核。

  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a马克思的论断强调了人的社会存在所蕴含的巨大作用与推动力,随着国家物质文明的高速、繁荣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地深化与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而这种精神上的发展进步,必然会带来整个民族文化的提升。文化自信是党的以来习总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这既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习总在“七一”重要讲线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b

  当前,除工业社会中现代的文化形态,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后工业社会中更为多元、新兴、数字化的文化形態之外,中国大地上一切与传统相关联的文化形态都可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智慧的总和。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间虽经历很多曲折却始终没有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也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深厚的文化滋养。

  中华民族的文化溯源可一直追溯至上古时期,华夏文化、东夷文化、苗蛮文化是其最早的萌芽与组成部分。此时的文化形态虽然原始,但已经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了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而后,殷商文化逐渐发展成形,在此时期,中国已知的最早古文字出现了,即甲骨文,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进入了新的一页。商文化给后续西周时期的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西周时期,我国远古社会形态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代,社会治理、礼乐制度、文法制度、文学艺术都有了勃兴与繁荣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此时期的积累与沉淀,才有了其后的诸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思想盛宴,其间显现出的不同流派之间的思想见解,有些到如今都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以“仁”为学说核心,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用理性、道德修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思想的核心,主张因循自然、顺应物性。这二者的主张与观点更是在此后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若将先秦时期的文化总结为由原始萌芽到百家争鸣,那么,秦始皇大一统时代的来临,则是将中华文化带入了逐渐走向稳定与统一发展的时期。书同文、车同轨,以及度量衡的统一,使长期处于战乱中的华夏大地有了同一性的制度与规则,也将人们的文化心理逐渐统一起来。秦朝虽短暂,但它所建立的统一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此后近一千年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繁盛发展时代。

  从西汉到唐朝,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进入到多元发展及繁盛时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核心;此后千百年来,即使历史时有动荡流转,儒家学说的重要性及地位却始终留存。直到21世纪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东汉时,道教兴起、佛教传入,给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形态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活力。佛教的传入对封建社会时期人文思想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多种文化形态既相互冲突,也相互交融,为此后隋唐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凭借着强盛的国力,文化呈现出大气、多元、包容之气势,并且吸引了众多域外人士来到中华大地学习、交流。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流传后世的诗人数以百计,李白、杜甫等人更是家喻户晓;书法艺术的发展更为多样,不同书体显现出个性化的风格,涌现出如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一大批书法家;古典绘画走向成熟,众多流派与画法均是在此时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如今在我国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还能够见到唐时壁画,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两宋时期,文化形态趋向精致,词在此时期达到顶峰。同时,理学得到了建构与发展。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早期由周敦颐、张载奠基,形成于程颢、程颐,朱熹为集大成者。除理学外,市民文化也在宋朝生发,并成为此时期一种重要的社会与生活形态,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便展现了宋代市民文化的活力与繁荣。除此之外,古代科学技术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三项重大发明均创造于这一时期。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c

  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逐渐进入了总结阶段。这期间,元朝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多地域文化交流,明清时期出现了诸多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化典籍,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本草纲目》等,成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参考与思想源泉。

  千百年所传承的文化理念,已经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与生活形态之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也构筑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正如习总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d。

  如果说哪一种文化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深,相信大多数多人都会认同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儒家文化及其思想是作为社会统治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的学说为核心,注重阐释与思考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思想影响巨大,而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统治思想,并影响与规训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儒家文化非常重视礼、义、人、伦,是一种基于性善论基础上的哲学价值观。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在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之上建立起来的。由家庭而产生家族,再由家族集结成为大的宗族,组成相对稳定的区域结构与社会结构,进而构成整个国家。人与人之间有着休戚与共、和谐共享的社会关系。“尚和”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和”主要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如今我们也常常在说:“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丰富多彩,正如习所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e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重视百姓的“民本”意识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注重百姓的切实利益,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稳定与延续的关键所在;进而要求统治者要善待百姓,呼唤仁君,同时亦看到了百姓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蕴含着中国文化思维中的核心意识与传统观念,既是中华文明的精神遗产,也是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与重要基础。

  佛教最早于古印度诞生,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本土儒家文化的不断影响与融合下,原本的佛法教义也逐渐同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相结合,更便于人们理解与接纳,并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如关注人的现实苦难,主张众生平等,教导人们不杀生、不盗窃,孝敬父母等观念。其中不乏融合了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内容,使中原大地的百姓对佛教的接受程度很高,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形成了对佛教十分虔诚的信仰。佛教艺术从西域传至中原,也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与印度佛教艺术相关联却又各异的宗教艺术形态,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留存至今的石窟艺术,可以使今人直观地看到传统文化所留下的精美遺迹,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佛家文化注重内在修为,聚焦于人们内心的自我反省和约束。其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如何看待“人”这一重要哲学问题与存在观念的构建与弘扬。“佛教传入中国后所经历的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正是在继承佛陀创教根本精神(即帮助人觉悟解脱)的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氛围中,将佛教中蕴含的却又在印度佛教中未充分发展的对人及人生的关注与肯定做了充分的发挥,并以其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缺憾或不足。”f基于对人本身的关注愈加强烈,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与中国本土文化思想的相结合不断深化,佛法教义中的善恶思想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并具备了劝诫规训的社会实在功用,如今留存在重庆大足境内的大足石刻,以十分生动又世俗化的岩刻形式呈现了佛教走向世俗、走向日常生活,劝诫人们行好事、少做恶的观念。这是佛教发展后期,已经走向中国化与本土化的标志,可以说,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态结合后的佛教思想是调节人们内心感怀的重要典范,也是传统思想观念中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样态。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是中国本土孕育、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点。道家思想注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要求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进一步崇尚无为,强调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让世间万物通过自身发展和生息而达到最佳状态,这在我国汉代初期体现得尤为明显。道家文化也崇尚以柔克刚,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认为新生事物虽然表面柔弱,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至极,则会转向衰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思想。道家文化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为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g

  除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之外,我们还有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它们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当中的传承、发展与演变。正如习总所说:“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 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h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重要的力量源泉。

  以来,习总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i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精神标识,存留着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j。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

  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宗教思想;“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经济思想;“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思想,以及乐礼善学、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社会思想;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忧患思想等。习曾指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即和合、和諧、中和的思想,认为“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k。

  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能够看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精髓所在,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路径,更能够触摸到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共同记忆。“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习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习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习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l

  坚持创造性转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m。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实践,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如“大同”思想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习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延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o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将更加深入、广泛地给予世界积极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文化的实质在于引导人们认识过去、看清当下,并不断超越表象,逐渐进入本质,获得长久、持续、稳定的价值意义与智慧力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延续、传承、发扬,是人们获得共同价值心理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与根基,并由此得以塑造一种强大、持久、稳定、内生的族群认同感。

  f 洪修平:《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

  h 习:《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第2版,第1—2页。

  jk 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295页,第296页。

  m 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线日。

  [4] 张克兵.习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力量源泉的三维审视[J].湖湘论坛,201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习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GZWTZD06

  作 者: 宋音希,文学博士,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比较文艺学、文艺美学、审美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